回覆列表
  • 1 # 正確開啟

    他這方法並不是只寫一封詔書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而是一式兩份,一份藏於匾後,另一份自己儲存,等駕崩後,由御前大臣主持共同拆封,驗證無誤才會宣佈由誰繼位。這種方法應該算是相當安全了,難於同時偷了兩份詔書改了再放回去,誰敢?稍有閃失,反誤了卿卿性命

  • 2 # 追記歷史

    至於秘密立儲的安全性的問題,其實是有兩份詔書的,一份詔書,皇帝隨身攜帶在身上,另一份詔書放在乾清宮上方正大光明的牌匾之後。一旦皇帝駕崩,兩份詔書拿出來要比對,必須是一樣的才可以,理論上是相對安全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再嚴密的制度,也是會有漏洞的。雍正皇帝確立了這個制度後,對後來皇帝的繼承者減少了很大麻煩,兄弟相殘的情況也減輕了。

  • 3 # 上將噯福斯

    雍正皇帝經歷了血腥的“九子奪嫡”皇位大戰之後,悟出了“要想避免兄弟相殘,就不能夠有太子這個過渡”的道理,於是首創了秘密立儲制度。

    秘密建儲制度如何運用?

    秘密立儲制度所謂秘密肯定是皇帝秘密在傳位聖旨上寫下中意的接班人,然後一式兩份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之後,一份由皇帝本人收好。

    聖旨放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後安全嗎?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有四。

    原因一:

    大家去過故宮參觀過乾清宮的人知道(我沒去過),乾清宮足足有20米高,那麼正大光明牌匾起碼也得有7、8米高,不是這麼輕易就能夠拿到傳位聖旨的。

    原因二:

    皇帝經常在乾清宮批改奏摺、接見大臣,順治、康熙二帝還以此宮為寢宮,人流量相當大(還沒包括太監宮女),想要神不知鬼不覺的靠近正大光明牌匾都是難事,更別提拿走聖旨了。

    原因三:

    別忘了除了牌匾這裡有一份詔書,老皇帝手裡還有一份,即使牌匾後的那一份被成功拿走修改再放回去還不為人所知,那麼到老皇帝駕崩的時候拿出詔書一看不相同,照樣達不到讓目標皇子登基的目的。

    原因四:

    (個人猜測)老皇帝應該不會把詔書放在哪裡就再也不管了,應該還是會定期檢查的,畢竟涉及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是國家的頭等大事。而且萬一被查出來牌匾之後的詔書有問題,那麼接近過牌匾的人都會受到牽連,修改詔書的人肯定也難以倖免。並且此事性質嚴重,處罰肯定很重,動輒夷滅九族,我想沒有人會輕易幹這種事兒。

  • 4 # 一貳一橙

    清朝中期,關於皇儲之爭已經不像前期時的那樣激烈了。清前期由於剛入關,關於繼位比較隨心所欲的,清初四帝都不是由嫡長子繼位,爭儲之戰十分激烈,人人都認為自己可以坐上那把至尊寶座。

    甚至康熙朝還出現過九子奪嫡這種級別的大混亂,所以清中期開始,由雍正皇帝建立的“秘密建儲制度”,就保障了清中期四帝的正常繼位,流血爭儲的情況也就消停了不少了。

    立儲諭旨一式兩份,都由皇帝親手書寫,偽造度極難,保密度極高

    雍正元年,剛剛處理完太后烏雅氏的喪事後,雍正君臣數人匯聚於乾清宮西暖閣,開會談論關於“立儲一事”。“今朕諸子年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聖祖既將大事付託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

    “西暖閣會議”標誌著清朝“秘密建儲制度”的正式建立,這種以皇帝乾綱獨斷,不受大臣、貴族等控制的立儲制度,自康熙朝成形,到雍正朝完善。“秘密建儲制度”由於關係到了“國本、儲君”等帝國核心的穩定與否,所以它的成立和保護措施都是容不得一絲疏忽的。除了立儲諭旨由皇帝親自書寫之外,並且一式兩份,一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另一份由皇帝本人親封,除了本人之外,就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這一份諭旨的所在。

    “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於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清代以來,皇帝的諭旨等都是有代筆大臣所寫,皇帝本人最多籤個名、蓋個章就可以了,但這漏洞極多,最主要的就是偽造的程度比較容易。像康熙駕崩後數天,遺詔才由隆科多拿出來,並當著大臣諸王的面前宣讀,但遺詔也非康熙親筆書寫,這也被民間或者朝廷的一些野心家拿來否定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即所謂“雍正十罪第一條:謀父、篡改詔書”。雍正吸取了這次的經驗,於是在繼位當年就親手寫了兩個諭旨,保證自己是在神智清醒的情況下書寫,並提高了偽造難度。所以除非是把刀架在皇帝的脖子上,逼他重寫,否則的話遺詔根本沒有篡改的可能。

    況且乾清宮和皇帝本人、朝廷政事、外國使節等有著密切的關聯,守備深嚴,更別忘了還有第二份同樣的詔書還放在皇帝身邊。“又另書密封一匣,常以隨身”。即使改得了乾清宮那一份,皇帝本人那一份怎麼改呢?對於連飲食習慣都嚴防死守的皇宮內苑,外人又如何能知道這份關乎“國本”的諭旨會在哪裡放著呢?“秘密建儲制度”比起清朝前期的“貴族推舉制度”來看,它少了點血腥味,而比起清後期的“太后懿旨制度”來說,它也是比較優秀的。但這種制度也擺脫不了傳位的死結:即極有可能“立嫡以愛而不以能”。

    道光皇帝一生少子,仁愛庸弱的皇四子奕詝很明顯不適合清中後期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反而是堅毅果敢的恭親王奕訢更符合皇位的繼承人。但道光皇帝本人卻更喜歡皇四子奕詝,認為他“仁愛類己”,這才把皇位傳給了他,要是恭親王繼位,那清朝還會不會有後面的百年恥辱,還真的很難說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頤健堂註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