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聚焦藝術
-
2 # 長歡盡42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用音樂來修身養性,涵養人的內在品質, 並以“成於樂”作為人格完善的最終目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體系中,樂教既是內容也是手段, 既是過程也是目的,具有嚴謹完整的邏輯系統性。孔子的樂教內容,是建在“禮”、“仁”、“中庸”三大範疇基礎上的禮樂道德功利論。
-
3 # 雨後天空228077583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時對音樂也非常精通。他不僅愛好音樂,學習音樂,而且在音樂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論語》中多處提到孔子和音樂的句子。“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思是,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對方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後和他一起唱。這表明孔子對音樂極其熱愛。在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國發生了內亂,孔子跑到鄰國齊國避難。他竟然遇到了一位齊國非常著名的宮廷樂師。孔子高興極了,馬上拜他為師。孔子對古代傳說中的《韶》樂一直非常向往,可惜從來沒有聽過。他就向這位樂師請教,恰好這位樂師恰好會演奏這支曲子。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感覺就像有很長時間沒嚐到過肉的滋味一樣,他感嘆道: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可以看出孔子對欣賞音樂已經到了非常痴迷的地步。
孔子對音樂學習的執著和痴迷,使孔子在音樂方面具有了非常深厚的造詣。他不但掌握了許多樂器的技巧,而且對音樂的理解感悟和演奏規律的把握,達到了少有的高度。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孔子對魯國的樂官說:奏樂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開始演奏,各種樂器合在一起聲音協調而華美;接著,就會感覺到悠揚悅耳,節奏明快,連續不斷,最後組合成一首完整美妙的樂章而結束。在孔子看來,音樂應該是思想和藝術的高度統一才算完美。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美也。”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卻差一些。”
這也充分表明孔子不僅愛好音樂,而且對音樂很有研究,鑑賞能力也很強。
回覆列表
孔子不僅是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音樂家。他善於擊磬、鼓瑟、彈琴、唱歌、作曲等,他還將《詩三百》歌之以樂,被之以弦,作為學生的教材來使用。
思想核心是“仁”。首先是因禮制樂,即樂的制定與想用要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與道德倫理。其次是依禮論樂,對不合乎禮儀的音樂加以批評。
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作為音樂的審美評價標準。孔子極力推崇古樂,即周代的宮廷雅樂,推崇以禮囿情的音樂。
在音樂的內容與形式上,主張“盡善盡美”。即要求音樂能夠達到政治道德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和諧統一,最為讚賞《韶樂》。
重視音樂的社會作用。他所設的六門課程“禮、樂、射、御、書、數”,音樂位居第二位。孔子認為音樂教育是一個人成為完美無缺的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即“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音樂對於統治者治理國家也起著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認為“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反對鄭衛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