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漁書法
-
2 # 麓風軒
龍,象形字。甲骨文,象龍形。本義: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說文解字》: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饒炯注:“龍之為物,變化無端,說解因著其靈異如此,以能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靈。”
“龍”字的演變經歷了“由簡到繁”、“由分到統”、“由繁到簡”的一個過程。一、由簡到繁“龍”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此後金文、篆體、繁體龍字演化具有一條明顯的規律,龍頭、龍身變得複雜起來。
(說文解字篆書龍字)
二、由分到統甲骨文以後,一直到秦小篆統一以前,龍字寫法非常之多,逐步歸於一統。 漢字規範以前,龍字的異寫也非常多,最後統一成標準的寫法。
三、由繁到簡漢字簡化以前,龍字筆畫繁多,仍然保留某種象形之意。簡化以後成為了現代筆畫教為簡潔的漢字之一,僅僅只有五畫。
(楷書)
(行書)
(草書)
(簡化漢字)
-
3 # 不二齋
“龍”字在古代是一個象形字。
這個形主要來自於一種神異動物,《說文解字》說龍是鱗蟲之長,它和“麟、鳳、龜”並稱為禮記四靈之一。它能大能小,會飛會游泳,能吞雲吐霧。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已經有80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也都自稱是龍的傳人。
最初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裡,“龍”字還是很形象的,就是一個“龍”的形象。如下圖:
而到了漢代的簡牘帛書裡,龍字的變化就很大了,抽象了很多,但也能基本展現出龍的形象。
東漢時期的歷史,如圖片裡展示的《禮器碑》,就基本已經演變完成了,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紀,直到漢字簡化之前,都是這個結構。在草書裡,龍字寫的還是很形象的,不認識這個字的人,透過想象也能猜個差不多。
現在很多的“書法大師”喜歡寫這個龍字,寫起來龍飛鳳舞,很有表現力。
在楷書裡面,龍字的寫法和隸書差不多,下面這幅圖分別是楷書四大家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寫的龍字。你覺得寫的怎樣?
碼字辛苦,
老漁回答,請方便指正。
“龍”字的演變過程非常複雜,涉及到字源學相關內容。
龍,雖然是想象之物,但被古代典籍提及甚多。《說文解字》雲:“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在“龍”字未定型之前,寫法不少,異體字字很多,如圖:
秦統一六國之後,度量衡統一,文字也要歸於一統,各區域的“龍”雖然歸於秦篆,但為了便於識別已有的書籍中的不同的“龍”字,也需要保留異體字於字典裡,以便識別。
查“龍”的字源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它的傳承過程,甲骨文中的“龍”是個帶角的蟲,彎曲的身體頗像海馬。但是,各區域的“龍”不一定與甲骨文同源,因此,秦統一文字之後,龍字就成為線性發展的趨勢了。漢隸以後的龍字和秦篆的“龍”幾乎沒有什麼改變,直到簡化字,幾乎看不到“龍”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