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照邊關
-
2 # 鄧大仙
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原因如下:
1、繼承劉備遺志
北伐這幾次戰爭都是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掌握了兵權,可以這麼說,沒有當時的劉備就沒有現在的諸葛亮。諸葛亮做的一切其實就是圍繞劉備前期的一些指導思想來做的。
劉備的理念就是恢復漢朝的統治,關羽這些大將都是因為劉備的這些口號才跟在了他身邊,當劉備死後,那邊諸葛亮掌握大權後也必須跟著這個思想一直做下去,這是諸葛亮堅持北化的第一個動機。
2、調和蜀漢內部的矛盾
蜀漢這些軍隊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就是劉備自己帶的軍隊,稱外來人,客人。一部分是本地人,諸葛亮就利用北伐戰爭慢慢的提升外部人的地位,這樣下來外來人實力就會慢慢壓倒本地人。
3、充分利用現有人才
當諸葛亮接收蜀漢的時候算個爛攤子,人才呢也在慢慢的流失,現在大將要不老去,要不死去,要不走了,如果在等過幾年或者十多年,那個時候拿什麼戰爭,連大將都沒有了。現在魏國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江山了,在不北伐就來不及了。
4、政治正確
在劉備稱帝之前,實際上整個中國還是在漢朝民意之下維持的這麼一個統治,但是自從曹丕串漢之後,這個漢朝整個中原地區實際上分劃成兩派的,一派忠心曹魏,另一派還是向著大漢朝的子民,所以諸葛亮北伐還是向著民心的。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麼十年二十年以後,那麼這部分向著大漢朝的子民都老去死去後,再去北伐,就沒有民意支援了,也不能打著當初劉備的口號匡扶漢室。這樣諸葛亮的戰爭就不叫討伐戰爭了,應該叫侵略戰爭了。
5、現實所迫
不攻曹魏,蜀漢必亡。自從曹魏皇帝曹睿同意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漢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
-
3 # 泉郡清源居士
1、為了實現先主劉備以及諸葛亮自己的願望,克復中原,中興漢室。諸葛亮是一個忠誠的人,也是一個心懷天下大志的人。從這兩點出發,他肯定要北伐。
2、效仿漢高祖劉邦以巴蜀及漢中為跟基地奪取天下的事蹟,有漢高祖做榜樣,諸葛亮覺得前人有做過,有可行性,想複製這個經驗。戰場上瞬息萬變,強弱之間沒有絕對界限,看似弱勢的蜀漢只要君臣一心,策略得到也是有機會北伐成功的。當年的劉邦也是被項羽冷落,隨便分封到當時被認為蠻荒的巴蜀和漢中,最後竟然也翻盤。所以諸葛亮肯定要爭一把。
3、在這種你死我活的亂世,你不打敗對手,就等著對手來打敗你,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4、透過北伐甚至戰功牢牢把握蜀漢兵權,才能有效打敗國內的政敵。
5、以戰養戰、透過打仗鍛鍊軍隊戰鬥力,老一輩從北方跟下來的將軍和士兵很多已經老去和戰死,趁還有一些老將在,即可以發揮他們的餘熱,取得戰績,儘早北伐成功。又可以以老帶新,逐漸過渡。如果太久不打仗,軍隊會慢慢失去戰鬥力。
6、透過打仗轉移內部矛盾,達到統一和穩定蜀漢內部民心的作用。而且蜀漢內部很多戰將和士兵都來自北方,不北伐,會讓這些人寒心的。
-
4 # 揚楊劉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蜀漢如果偏安一隅,過太平日子,軍隊的戰鬥力就會削弱,戰鬥力下降,蜀漢的地盤最小,益州疲弊,國力弱小。但魏國和吳國都比蜀漢強大,如果不北伐,數年之後,魏國和吳國的國力就會數倍於蜀漢,到那時面對兩個實力完全碾壓自己的敵國,蜀漢就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被任人宰割而滅亡。
舉個例子,北宋末年,東北地區弱小的女真人崛起,在幾年間滅遼,滅北宋,壓制南宋,而且對蒙古人實行減丁政策(定期屠殺人口),可以說是盛極一時了,號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但女真人在起兵時只有幾千人馬,正是由於不停的戰鬥,勵精圖治,上下團結一心,才越打越強,建立了強大的金朝。而在金朝末年,過慣了太平日子的國家和軍隊逐漸喪失了力量,實力大不如從前,而被更強的蒙古帝國消滅,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有句話說的好,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我們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孫子兵法》,把戰爭的各種情況和取勝方法總結了出來。諸葛亮熟讀兵書,自然也是知道以攻代守的方法的,而且事實證明,他也是這麼做的。這樣既可以鍛鍊軍隊的戰鬥力,又可以讓國家上下團結一心,而且還可以轉移國家內部的矛盾,如果能打敗魏國,還可以一統天下,可以說是事倍功半了。
所以說蜀漢要想存在和壯大,就得堅持北伐。
回覆列表
然而正像司馬徽說的那樣“孔明雖得其主,然不得其時也”,王朝的興衰更替都有其自然規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大漢在經歷了西漢,東漢共400年的歲月以後,已經在歷史的程序中完成了它濃墨的一筆,相當於一個人經歷了少年中年到老年,此時的大漢王朝內憂外患,又沒有一個肯於全心全意輔助他起死回生的中興之臣,有的曹操,劉備,孫權等輩都是想趁著大漢衰微之際,渾水摸魚,討得一杯羹的勢力之輩,因此大漢的覆滅也就成了不可挽回的東流水。
孔明,縱然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能,然終究是勢單力孤,難以撼動天下大勢,最終徒勞一場,只落得名蓋三分國,功成八陣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