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韻常用字(i,ü)
奇、擊、筆、底、米、禮、體、裡、雞、級、計、濟、極、的、機、及、集、衣、旗、席、力、地、戲、弟、系、利、意、義、氣、立、敵、你、起、技、期、記、妻、已、理、議、異、藝、麗、迷、泥、稀、息、移、碧、益、翼、逸、役、歷、密、易、擠、姬、棄、泣、帝、季、寂、替、細、西、喜、績、激、批、宜、怡、疑、笛、比、跡、洗、以、際、溪、戚、逼、低、堤、基、滴、依、醫、提、啼、習、勵、吸、悉、昔、避、畢、溢、譯、題、事、市、子、字、實、石、食、識、止、室、日、制、勢、是、世、士、試、枝、知、汁、吃、詩、師、失、紙、齒、史、志、致、思、絲、詞、死、職、遲、池、時、視、質、逝、資、私、辭、持、址、釋、誓、始、滋、姿、雨、曲、區、魚、女、去、語、玉、句、局、譽、欲、屈、菊、域、絮、續、遇、浴、舉、旅、縷、侶、取、綠、律、趣……
這些都是寫詞押韻所用。所謂的押韻,指的是韻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韻”的字。押韻的韻,與韻母不完全相同。凡是韻腹相同或者相近的(如果有韻尾,韻尾要相同),都屬於同一個韻。也就是說韻頭可以不管,韻腹同,韻尾同的就是押韻。比如jian堅和guan關就是押韻。那麼zi si和di li ni等韻腹都是i,雖然zhi zi di三個i在音位上是有區別的,但“一七韻”是包含所有的i的。
押韻
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所謂押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佈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整合》《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鬱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需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規則
古體詩押韻較為寬鬆,可以換韻,可以押鄰韻。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但仍有例外情況,如柳宗元的《江雪》。
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第一二四句押韻。又如: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首句並不入韻,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關於首句押韻與否的平仄規律請參照【平仄簡表】
一般押平聲韻
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近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範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短促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無論以古入聲韻尾還是以今普通話ie、ue韻朗讀,均沒有拗口之嫌。
一韻到底
原則上,近體詩中間不能換韻,尤其是在科考考場上的試帖詩、應制詩和限韻詩。但由於科考使用的《切韻》體系已經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語聲韻,部分韻母已經合併或分離,更可能有詩人鄉音難改,使用方音作詩,因而仍有在詩中更換為鄰韻的作品,比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
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在家常早起,憂國願年豐。語及君臣際,經書滿腹中。注:二、四、八句的“風”“同”“中”是平聲“東”韻,第六句的“豐”是平聲“冬”韻,“東”與“冬”通押。
日常作詩與應試不同,不應用應試的要求苛刻地對待作者,尤其是後世使用古韻書作詩的作者。
首押韻借鄰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原則上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應參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餘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一七韻常用字(i,ü)
奇、擊、筆、底、米、禮、體、裡、雞、級、計、濟、極、的、機、及、集、衣、旗、席、力、地、戲、弟、系、利、意、義、氣、立、敵、你、起、技、期、記、妻、已、理、議、異、藝、麗、迷、泥、稀、息、移、碧、益、翼、逸、役、歷、密、易、擠、姬、棄、泣、帝、季、寂、替、細、西、喜、績、激、批、宜、怡、疑、笛、比、跡、洗、以、際、溪、戚、逼、低、堤、基、滴、依、醫、提、啼、習、勵、吸、悉、昔、避、畢、溢、譯、題、事、市、子、字、實、石、食、識、止、室、日、制、勢、是、世、士、試、枝、知、汁、吃、詩、師、失、紙、齒、史、志、致、思、絲、詞、死、職、遲、池、時、視、質、逝、資、私、辭、持、址、釋、誓、始、滋、姿、雨、曲、區、魚、女、去、語、玉、句、局、譽、欲、屈、菊、域、絮、續、遇、浴、舉、旅、縷、侶、取、綠、律、趣……
這些都是寫詞押韻所用。所謂的押韻,指的是韻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韻”的字。押韻的韻,與韻母不完全相同。凡是韻腹相同或者相近的(如果有韻尾,韻尾要相同),都屬於同一個韻。也就是說韻頭可以不管,韻腹同,韻尾同的就是押韻。比如jian堅和guan關就是押韻。那麼zi si和di li ni等韻腹都是i,雖然zhi zi di三個i在音位上是有區別的,但“一七韻”是包含所有的i的。
押韻
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所謂押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佈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整合》《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鬱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需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規則
古體詩押韻較為寬鬆,可以換韻,可以押鄰韻。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但仍有例外情況,如柳宗元的《江雪》。
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第一二四句押韻。又如: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首句並不入韻,二四句押韻。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關於首句押韻與否的平仄規律請參照【平仄簡表】
一般押平聲韻
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近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範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短促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無論以古入聲韻尾還是以今普通話ie、ue韻朗讀,均沒有拗口之嫌。
一韻到底
原則上,近體詩中間不能換韻,尤其是在科考考場上的試帖詩、應制詩和限韻詩。但由於科考使用的《切韻》體系已經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語聲韻,部分韻母已經合併或分離,更可能有詩人鄉音難改,使用方音作詩,因而仍有在詩中更換為鄰韻的作品,比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
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在家常早起,憂國願年豐。語及君臣際,經書滿腹中。注:二、四、八句的“風”“同”“中”是平聲“東”韻,第六句的“豐”是平聲“冬”韻,“東”與“冬”通押。
日常作詩與應試不同,不應用應試的要求苛刻地對待作者,尤其是後世使用古韻書作詩的作者。
首押韻借鄰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
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原則上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應參雜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餘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