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家都說了這麼多,我就談談王維不為人知的一面吧。
先引他的一首詩,《老將行》。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軍。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
沒讀過《老將行》的人,恐怕很難想象,這首激昂慷慨的頌歌,竟是出自“萬事不關心”的詩佛王維之手。
中、睿、玄三朝,唐朝,乃至整個歷史中的中國,甄於極盛。百年厚積,終於薄發。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曲奏響,山應谷答,萬籟齊鳴。唐詩自此,興象玲瓏。
這是最好的時代,但凡在此時留名的詩人,都擁有難以複製的風格。高標絕代如李白,爐火純青如杜甫,瑰奇偉麗如岑參,悲壯沉雄如高適——
不可名狀如王維。
提到王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蘇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確評,以及輞川別業外山明林秀的仙境。“詩匠”、“詩佛”,乃至“山水田園”,是後人貼在他身上的標籤。好像王維的心總是那樣寧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歷史,決定了人生的意義。寧靜的人,不會偉大於盛唐。
正如“艱難苦恨繁霜鬢”的杜甫,也曾高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龍鍾還忝二千石”的高適,也曾夢想“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少年的王維,仰慕壯士豪傑,一身遊俠風采,“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夷門歌》寫信陵、侯嬴、朱亥故事,雖全出自《史記》,卻尺幅千里,如同己出;《桃源行》更是完全脫化《桃花源記》,將世人追慕的奇境寫得桃花爛漫,路轉峰迴——
寫《桃源行》那年,王維十八歲,已是名滿京華。兩年後,王維高中狀元,授從八品下太樂丞,春風得意,怒馬鮮衣。
歷史慣例。王維是個詩人,所以他的風光,也該到此為止了。從太樂丞到右拾遺(正八品),王維蹉跎了十四年,其間還經歷了一次重貶出京,以及喪妻之痛——王維終身未再娶。開元二十四年,王維降為監察御史(正八品下),轉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出塞。
這一年,王維已經三十五歲。宦海沉浮半生的王維,依舊未能找到少年詩中“一劍曾當百萬師”的夢想。他來到塞外,多少詩人魂牽夢繞的浪漫,在他眼中卻只有孤獨和蒼涼——
多年以前,王維曾經設想過,如果自己壯志不酬又當如何。對,就是開篇的《老將行》——“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他相信時代終會給才能機會,天道酬勤。雲中馮唐、夷門侯生,乃至渭水姜尚,都在堅毅不拔的等待中迎來了名垂青史的一刻。
但我要再一次說,王維是一個詩人。因為是詩人,所以有著詩性的浪漫,又有著超脫現實的現實。“李廣無功緣數奇”,他早就預料到了,只是沒有承認罷了。
那是王維生涯中唯一一次出塞,留下了被《紅樓夢》中香菱比作“千斤橄欖”的名聯。出塞,是盛唐詩人的必修課,王昌齡、高適、岑參的詩風,都因出塞而轉折,洗脫年少輕狂,顯出含著風沙的深沉典重。
只有王維,走出雨雪紛紛的大漠,卻走進了深林明月的山中。
王維的這一步,讓陶淵明的幽雅在數百年後復得承繼,更在名家林立的盛唐立派開宗。關於王維隱居的原因,史書所記過簡,出塞、喪妻、貶謫、政爭,種種因素非止一端。但以詩心揣度,應該是山水的寧靜觸動了王維心中的詩弦,讓他意識到,空山不見人,卻是吾安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在輞川別業,王維找到了自己。詩,酒,山,水,間或有裴迪這樣的友人,或是不知名的道士、樵夫,這就是王維的全部。亦朝,亦隱,亦人,亦佛。即使是作為五千年曆史盛衰拐點的安史之亂,也沒有摧毀王維的生活。他沒有像杜甫那樣“麻鞋見天子”,希冀救國;甚至沒有太多的自辯,也未得重罪。他遊離於官場之外,甚至不復踏入紅塵之中。
前半生的王維被歷史裹挾,以為自己天才絕代,就必然像身邊的人那樣昂揚奮進,作為國家的一個齒輪而運轉。但那並不是他的歸宿。
在山水之間,王維悠然獨坐。當軒一樽酒,四面芙蓉開,此境無人,無物,無我,如佛祖拈花,不惹塵埃。
找不到歸宿的詩人太多。李白“鳳歌笑孔丘”,終於在臨終之日與孔子同悲“誰為出涕”;岑參戎馬半生,離開邊塞時才悟出“悔向萬里來,功名是何物”。
王維是僅有的幸者。他放棄了不屬於自己的夢想,卻找回了只屬於自己的詩心。
四十四年前,王維十七歲。少年懷揣夢想,客遊京華,適逢佳節,舉目無親。他把酒登高,寫下了心中的悵惘、寂寞與不安:
而六十一歲的王維,在臨終之際,也是孤身一人。他索筆作書,與異鄉的親友一一告別,然後放下筆,安然辭世。
如簷上的一片雪花,臨春歸去。
既然大家都說了這麼多,我就談談王維不為人知的一面吧。
先引他的一首詩,《老將行》。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鬚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軍。
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
沒讀過《老將行》的人,恐怕很難想象,這首激昂慷慨的頌歌,竟是出自“萬事不關心”的詩佛王維之手。
中、睿、玄三朝,唐朝,乃至整個歷史中的中國,甄於極盛。百年厚積,終於薄發。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曲奏響,山應谷答,萬籟齊鳴。唐詩自此,興象玲瓏。
這是最好的時代,但凡在此時留名的詩人,都擁有難以複製的風格。高標絕代如李白,爐火純青如杜甫,瑰奇偉麗如岑參,悲壯沉雄如高適——
不可名狀如王維。
提到王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蘇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確評,以及輞川別業外山明林秀的仙境。“詩匠”、“詩佛”,乃至“山水田園”,是後人貼在他身上的標籤。好像王維的心總是那樣寧靜,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歷史,決定了人生的意義。寧靜的人,不會偉大於盛唐。
正如“艱難苦恨繁霜鬢”的杜甫,也曾高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龍鍾還忝二千石”的高適,也曾夢想“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少年的王維,仰慕壯士豪傑,一身遊俠風采,“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夷門歌》寫信陵、侯嬴、朱亥故事,雖全出自《史記》,卻尺幅千里,如同己出;《桃源行》更是完全脫化《桃花源記》,將世人追慕的奇境寫得桃花爛漫,路轉峰迴——
寫《桃源行》那年,王維十八歲,已是名滿京華。兩年後,王維高中狀元,授從八品下太樂丞,春風得意,怒馬鮮衣。
歷史慣例。王維是個詩人,所以他的風光,也該到此為止了。從太樂丞到右拾遺(正八品),王維蹉跎了十四年,其間還經歷了一次重貶出京,以及喪妻之痛——王維終身未再娶。開元二十四年,王維降為監察御史(正八品下),轉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出塞。
這一年,王維已經三十五歲。宦海沉浮半生的王維,依舊未能找到少年詩中“一劍曾當百萬師”的夢想。他來到塞外,多少詩人魂牽夢繞的浪漫,在他眼中卻只有孤獨和蒼涼——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多年以前,王維曾經設想過,如果自己壯志不酬又當如何。對,就是開篇的《老將行》——“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勳。”他相信時代終會給才能機會,天道酬勤。雲中馮唐、夷門侯生,乃至渭水姜尚,都在堅毅不拔的等待中迎來了名垂青史的一刻。
但我要再一次說,王維是一個詩人。因為是詩人,所以有著詩性的浪漫,又有著超脫現實的現實。“李廣無功緣數奇”,他早就預料到了,只是沒有承認罷了。
那是王維生涯中唯一一次出塞,留下了被《紅樓夢》中香菱比作“千斤橄欖”的名聯。出塞,是盛唐詩人的必修課,王昌齡、高適、岑參的詩風,都因出塞而轉折,洗脫年少輕狂,顯出含著風沙的深沉典重。
只有王維,走出雨雪紛紛的大漠,卻走進了深林明月的山中。
王維的這一步,讓陶淵明的幽雅在數百年後復得承繼,更在名家林立的盛唐立派開宗。關於王維隱居的原因,史書所記過簡,出塞、喪妻、貶謫、政爭,種種因素非止一端。但以詩心揣度,應該是山水的寧靜觸動了王維心中的詩弦,讓他意識到,空山不見人,卻是吾安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在輞川別業,王維找到了自己。詩,酒,山,水,間或有裴迪這樣的友人,或是不知名的道士、樵夫,這就是王維的全部。亦朝,亦隱,亦人,亦佛。即使是作為五千年曆史盛衰拐點的安史之亂,也沒有摧毀王維的生活。他沒有像杜甫那樣“麻鞋見天子”,希冀救國;甚至沒有太多的自辯,也未得重罪。他遊離於官場之外,甚至不復踏入紅塵之中。
前半生的王維被歷史裹挾,以為自己天才絕代,就必然像身邊的人那樣昂揚奮進,作為國家的一個齒輪而運轉。但那並不是他的歸宿。
在山水之間,王維悠然獨坐。當軒一樽酒,四面芙蓉開,此境無人,無物,無我,如佛祖拈花,不惹塵埃。
找不到歸宿的詩人太多。李白“鳳歌笑孔丘”,終於在臨終之日與孔子同悲“誰為出涕”;岑參戎馬半生,離開邊塞時才悟出“悔向萬里來,功名是何物”。
王維是僅有的幸者。他放棄了不屬於自己的夢想,卻找回了只屬於自己的詩心。
四十四年前,王維十七歲。少年懷揣夢想,客遊京華,適逢佳節,舉目無親。他把酒登高,寫下了心中的悵惘、寂寞與不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而六十一歲的王維,在臨終之際,也是孤身一人。他索筆作書,與異鄉的親友一一告別,然後放下筆,安然辭世。
如簷上的一片雪花,臨春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