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77994670834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乃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名氣很大,做司隸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眾的人、有清高稱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被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下邊的人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上去,一起坐下來。李元禮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來親戚關係。”李元禮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聽後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非常窘迫。

      孔融十歲時拜訪洛陽的李膺,李膺名氣很大,尋常人無從拜訪,因此孔融在門口自稱世交,李膺納悶,帶進來一問,孔融說孔子曾向老子(李耳)問禮,孔李當然是世交,讓滿屋的人都稱奇。陳韙從外面進來知道後就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當場反詰:“想君少時,必然了了。”一語更是讓老陳非常尷尬。

      古人的邏輯思維水平實在有限,孔融的話其實大有問題,今人很容易就發現這是一個簡單的偷換概念的錯誤,只有“小時了了,大必不佳”才能推斷出“想君少時,必然了了”,孔融正是將陳韙的“大未必佳”偷換成“大必不佳”,才成為反詰陳韙的有力武器,可惜大家都沒有反應過來,反而成就了孔融的美名。

      再者陳韙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本也是一番好意,在提醒孔融為人當注意內斂,不要靠一些小聰明沾沾自喜。可惜孔融並沒有領會陳韙的好心,反而用一個錯誤的邏輯推論來反詰。此事也可以看出孔融不但小聰明,而且器量小,沒有虛懷若谷之心,聽不得反面意見,

      小時候這樣倒也無防,只是孔融將這個特點一直保留終身,為其和其子都帶來殺身之禍。最終孔融父子皆受了這種譁眾取寵的小聰明之累,死於非命,不得不讓人深思。孔融經常用這種風格諷刺曹操,終於得罪了曹操,被收監,而兩個兒子居然神情自若地下棋,別人問他們為什麼不逃,結果小孩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本來曹操只殺孔融,但聽說此事後,忌憚孔融的兩個兒子如此明白事理,便有了斬草除根之心,因此孔融的兩個兒子也抓去被殺。有時想想,那時的名士,如孔融、彌衡、楊修之流,以小聰明譁眾取寵而致殺身之禍,他們的命運又是多麼的相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字母哥27.5+12.5+6+58%命中率+31效率值,為什麼被選擇性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