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想寫這樣的東西了。。。
開荒
一
河畔旁聚攏起烏雲,河水氾濫,天空邊緣的一排民居正被大風吞噬,風之所以要刮來並不是沒有緣故。旁觀者用雙臂緊擁著一棵菩提,因冷風而戰慄,又因雨聲滂沱而興奮。氾濫出河道的水帶來瀕臨死亡的魚,魚抽搐在窪地裡,易令人聯想起蛙聲一片的季節裡,雨停後,那些蛙便開始歌唱繁殖。洪流又來又逝,流水不止,這間隙中擠得進敘事的將軍與抒情的騎士。
有人說:輕是卡爾維諾的騎士,重是馬爾克斯的上校。
上校沉重啊,城市本是看不見的,竟因他一個目光而被賦予了名字。喧譁變得莊重,玩笑御風終落地,摔得沉沉的。驅散開侍衛,順道撿起融化了千遍萬遍的手工金魚,自欺自,算不上白摔。
河流旁蔓延著一大塊荒地,佈滿瘡痍,一個向下探的洞穴壓沉了氣候。許多口枯井,像楊樹樹幹睜開的眼睛睜開在地上。我在洞底,踩著柔軟的土,抬頭時而張望時而凝視,空中塵埃反射發光像上升的月光。這些月光下的塵埃從人身心中分解出來,融進這隅夜空,如水底暗流入海,放慢進退兩難的時間。
秋天的雨零散無序,落在白紙上染成了烏黑,我沒有發現任何,哪怕是最細微的線索來證明秋天是一個逐漸變冷的季節,但它覆蓋住洞穴的聲音讓我想起那些曾離開我而上升的塵埃。彷彿地面炸開無數個口子,從地底投射出白光,金光毛羽殺進升騰的雲氣,那瞬間土與灰都沒有了味道。沉重的思維漂浮散開,從每個人對應的每口井中每日每夜上湧。
如果每口井底的每個人都是相連的,地下交相通達,那我猜這一定是個龐大無序的生命系統,形狀像被嚼爛的植物纖維。我在洞底向四面八方做橫向的挖掘,希望自己能擁有一種系統化的認知,從自己的角度理解這大地,做不到一揮而就也能瀟灑自如。前人的經驗主義大廈陌生,隨時可以坍塌,雖然它簡潔省力,只需邁開步子進去,但我喜歡這河岸旁的荒地,它越混沌未開化,我越願挖下去,這些洞熟悉人,我也熟悉它們。可是挖了很久,也沒有誤入任何一人的道路,我不知道這些洞是否真的相連,那種令人肅然起敬的系統只是我一廂情願的臆想。被我掘就的管道像是一棵樹繁雜的根系,越遠越深,根越細越淡。除了月亮,我有一種這片荒地只有我一個人的錯覺,這錯覺真實地可怕,原來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一個個體,由此,人好像也是個個體。
一定有雨,河水會漲,人會聚集也會散。大河上的人妄想用規律解釋潮起潮落,地底下的人妄想聽從心裡的聲音。我是第二種,像處在催眠術盛行的時代,無心閃爍,無心詛咒。
這樣承認了雨,承認了黑。
二
有一天啊,Sunny太好。一覺醒來,臉被曬得熱乎乎的,睜開眼,這個世界像個小孩,一個天真的孩童。一切束縛都沒有的,就這樣突然而來的一瞬,讓人又能果斷的承認光。
這小孩的眼神純粹啊,像光。
世界上竟還有雙為你流淚的眼睛呢。
記得曾經離開的地方,那河畔旁被風吞噬的民居。我曾是他忠實的擁戴者,後來因抒情過度循入洞中,碎屑閃著光飄升,帶走了幾天前因下雨濺在衣服上的泥點。這忽然的光忽然的輕盈,然後我離開洞穴離開荒地,可能僅僅是因為Sunny太好,空氣清新。
大河上人聲鼎沸,千帆竟發,我碰上了一場比賽。這裡鑼鼓喧天,人群騷動,是史詩中英雄戰鬥的場景,隆隆作響。只有在過去的事情中我才能承認戰爭,承認競技,承認榮耀。這場景離我越近,我越敢手足無措,畢竟總會有人輸,輸了總會有人傷心。
可今天天氣太好了,我覺得自己之前有些先入為主了,存在即合理啊。贏了又輸,輸了又贏,有意義嗎?
知道了結果終有兩個方面——有意義。
知道了不必期盼永恆——有意義。
老人在川上曰:你看,沒有一個人的榮耀啊。旁邊的小孩悄悄地眼眶發紅熱淚盈眶。勝者帶著人群歡呼雀躍,敗者帶著人群捶胸頓足。每個人的缺失都是集體的減少,每個洞窟的擴散都是荒地的削減。
開荒是我的流亡。
三
喧譁聲中忽而與一人四目相對,瞬間世界靜止,惟心臟跳動聲,流水東逝,至此止矣。而後自感越發寡言少語,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一日幡然醒悟,原來是喜歡上了一人,夢醒風又起。何來此言?因為終於讀懂了前人的詩篇,聽見了前人的低吟。
山鬼啊,你聽見雷填填雨冥冥,作詩吟唱,怎終發現自己其實不會抒情。所幸此人才貌只夠人病十九天,第二十天就粗糙難看起來。
還有路等我去尋,還有冰等著我去破。
那些瞬間頓覺重新認識了世界,過後,世界還是世界,此所以命之:瞬間。
啟程歸去,河岸旁洞穴依舊。記憶不過重現,榮光不過虛無。
來回一遭有什麼意義?一曰:教會我抒情。二曰:教我認識自己的喜悲,什麼是滲透的,什麼是淤積的。
繼續挖吧,但此時與彼時可不是一回事。
四
覺者數世紀之前,匿於樹下,六年出走得一結論:皆由欲起。宜應欲滅。如何?一得之,二棄之。人之所以痛苦,世界虛無,在於處在交隔擠壓地帶,而時空質密,抑人奮起,抑人情,抑人感,此種舊物,彷彿被賦予新面,而何以知其面目是否全非。溯洄從之,證時光綿延?智者創學說理論,卻不以之度活,創之授之傳之,不信之。得之,又棄之。得認同,又棄之。
選擇,越晚,愈虛愈幻愈滲透愈無隅愈希聲。得棄,恐無盡一生。深度未盡,廣度無終,似多此一舉,作繭自縛。實則感壓抑,這書,這人,已不是所熟悉的,這路漫漫,且至於何時何空。嘆:混成無生。
放手吧,你在固執什麼。
再也不想寫這樣的東西了。。。
開荒
一
河畔旁聚攏起烏雲,河水氾濫,天空邊緣的一排民居正被大風吞噬,風之所以要刮來並不是沒有緣故。旁觀者用雙臂緊擁著一棵菩提,因冷風而戰慄,又因雨聲滂沱而興奮。氾濫出河道的水帶來瀕臨死亡的魚,魚抽搐在窪地裡,易令人聯想起蛙聲一片的季節裡,雨停後,那些蛙便開始歌唱繁殖。洪流又來又逝,流水不止,這間隙中擠得進敘事的將軍與抒情的騎士。
有人說:輕是卡爾維諾的騎士,重是馬爾克斯的上校。
上校沉重啊,城市本是看不見的,竟因他一個目光而被賦予了名字。喧譁變得莊重,玩笑御風終落地,摔得沉沉的。驅散開侍衛,順道撿起融化了千遍萬遍的手工金魚,自欺自,算不上白摔。
河流旁蔓延著一大塊荒地,佈滿瘡痍,一個向下探的洞穴壓沉了氣候。許多口枯井,像楊樹樹幹睜開的眼睛睜開在地上。我在洞底,踩著柔軟的土,抬頭時而張望時而凝視,空中塵埃反射發光像上升的月光。這些月光下的塵埃從人身心中分解出來,融進這隅夜空,如水底暗流入海,放慢進退兩難的時間。
秋天的雨零散無序,落在白紙上染成了烏黑,我沒有發現任何,哪怕是最細微的線索來證明秋天是一個逐漸變冷的季節,但它覆蓋住洞穴的聲音讓我想起那些曾離開我而上升的塵埃。彷彿地面炸開無數個口子,從地底投射出白光,金光毛羽殺進升騰的雲氣,那瞬間土與灰都沒有了味道。沉重的思維漂浮散開,從每個人對應的每口井中每日每夜上湧。
如果每口井底的每個人都是相連的,地下交相通達,那我猜這一定是個龐大無序的生命系統,形狀像被嚼爛的植物纖維。我在洞底向四面八方做橫向的挖掘,希望自己能擁有一種系統化的認知,從自己的角度理解這大地,做不到一揮而就也能瀟灑自如。前人的經驗主義大廈陌生,隨時可以坍塌,雖然它簡潔省力,只需邁開步子進去,但我喜歡這河岸旁的荒地,它越混沌未開化,我越願挖下去,這些洞熟悉人,我也熟悉它們。可是挖了很久,也沒有誤入任何一人的道路,我不知道這些洞是否真的相連,那種令人肅然起敬的系統只是我一廂情願的臆想。被我掘就的管道像是一棵樹繁雜的根系,越遠越深,根越細越淡。除了月亮,我有一種這片荒地只有我一個人的錯覺,這錯覺真實地可怕,原來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一個個體,由此,人好像也是個個體。
一定有雨,河水會漲,人會聚集也會散。大河上的人妄想用規律解釋潮起潮落,地底下的人妄想聽從心裡的聲音。我是第二種,像處在催眠術盛行的時代,無心閃爍,無心詛咒。
這樣承認了雨,承認了黑。
二
有一天啊,Sunny太好。一覺醒來,臉被曬得熱乎乎的,睜開眼,這個世界像個小孩,一個天真的孩童。一切束縛都沒有的,就這樣突然而來的一瞬,讓人又能果斷的承認光。
這小孩的眼神純粹啊,像光。
世界上竟還有雙為你流淚的眼睛呢。
記得曾經離開的地方,那河畔旁被風吞噬的民居。我曾是他忠實的擁戴者,後來因抒情過度循入洞中,碎屑閃著光飄升,帶走了幾天前因下雨濺在衣服上的泥點。這忽然的光忽然的輕盈,然後我離開洞穴離開荒地,可能僅僅是因為Sunny太好,空氣清新。
大河上人聲鼎沸,千帆竟發,我碰上了一場比賽。這裡鑼鼓喧天,人群騷動,是史詩中英雄戰鬥的場景,隆隆作響。只有在過去的事情中我才能承認戰爭,承認競技,承認榮耀。這場景離我越近,我越敢手足無措,畢竟總會有人輸,輸了總會有人傷心。
可今天天氣太好了,我覺得自己之前有些先入為主了,存在即合理啊。贏了又輸,輸了又贏,有意義嗎?
知道了結果終有兩個方面——有意義。
知道了不必期盼永恆——有意義。
老人在川上曰:你看,沒有一個人的榮耀啊。旁邊的小孩悄悄地眼眶發紅熱淚盈眶。勝者帶著人群歡呼雀躍,敗者帶著人群捶胸頓足。每個人的缺失都是集體的減少,每個洞窟的擴散都是荒地的削減。
開荒是我的流亡。
三
喧譁聲中忽而與一人四目相對,瞬間世界靜止,惟心臟跳動聲,流水東逝,至此止矣。而後自感越發寡言少語,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一日幡然醒悟,原來是喜歡上了一人,夢醒風又起。何來此言?因為終於讀懂了前人的詩篇,聽見了前人的低吟。
山鬼啊,你聽見雷填填雨冥冥,作詩吟唱,怎終發現自己其實不會抒情。所幸此人才貌只夠人病十九天,第二十天就粗糙難看起來。
還有路等我去尋,還有冰等著我去破。
那些瞬間頓覺重新認識了世界,過後,世界還是世界,此所以命之:瞬間。
啟程歸去,河岸旁洞穴依舊。記憶不過重現,榮光不過虛無。
來回一遭有什麼意義?一曰:教會我抒情。二曰:教我認識自己的喜悲,什麼是滲透的,什麼是淤積的。
繼續挖吧,但此時與彼時可不是一回事。
四
覺者數世紀之前,匿於樹下,六年出走得一結論:皆由欲起。宜應欲滅。如何?一得之,二棄之。人之所以痛苦,世界虛無,在於處在交隔擠壓地帶,而時空質密,抑人奮起,抑人情,抑人感,此種舊物,彷彿被賦予新面,而何以知其面目是否全非。溯洄從之,證時光綿延?智者創學說理論,卻不以之度活,創之授之傳之,不信之。得之,又棄之。得認同,又棄之。
選擇,越晚,愈虛愈幻愈滲透愈無隅愈希聲。得棄,恐無盡一生。深度未盡,廣度無終,似多此一舉,作繭自縛。實則感壓抑,這書,這人,已不是所熟悉的,這路漫漫,且至於何時何空。嘆:混成無生。
放手吧,你在固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