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95691141540

    個人比較傾向於“厚積”之後的“偶得”,容易出名篇。

    喜歡千錘百煉的詩人也有,最著名的當屬兩位“苦吟”派詩人,賈島和孟郊。尤其賈島的“推敲”,已經成為不得不提的一個梗。

    但是苦吟往往著眼於區域性意向,煉字多於煉句,煉句多於煉意,往往用區域性意向來帶活全篇。

    比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個“鬧”,宋祁改了很多遍,果然驚豔了幾百年,反而把體現整首詩立意的“肯愛千金輕一笑”壓制得沒那麼出彩。

    那麼公認站在頂端的那些詩人,李杜王白,拿他們的名篇來看的話。

    李白,有很多甚至是酒後隨性做的。

    杜甫倒是一個喜歡反覆修改自己作品的人,“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就是他自比的。所以他的詩風格總是很緊緻,總感覺一口咬過去,嚼不動。反而年輕時的作品透著一股子意氣風發。

    王維不太清楚。

    有個故事說,白居易年輕的時候也是反覆修改自己作品,先讀給不識字的婦女聽。先不說白居易有沒有那麼閒,確定那些婦女不識字嗎?

    這個故事好像是來自於《冷齋夜話》這種筆記小說裡面,後人不斷開發引用,真實性已不可考。白居易一些反應民生的作品本身是寫給百姓看的,所以需要強調大家都能看懂這一點,其他的可真沒必要。

    《琵琶行》的詩前小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這一千古名篇確是有感而發,一揮而就的。

    這一千古名篇確是有感而發,一揮而就的。

    另外,更加典型的,還有一篇。

    都閃開,放大招了!

    王勃——《滕王閣序》!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為慶祝滕王閣新修成,閻公於九月九日大會賓客,讓其婿吳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以“更衣”為名,憤然離席,專會人伺其下筆。初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乃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立於勃側而觀,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簡直網路小說主人公常用橋段。

    扮豬吃虎,裝逼打臉,一氣呵成,帥不帥?

    但有一個前提:

    你知道人家為了裝這一次,背後寫廢了多少稿紙?︿( ̄︶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羊鬍子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