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名:白朮 別名:山薊、楊枹薊、術、山芥、天薊、山姜、山連、山精、乞力伽、冬白朮 歸經 歸脾;胃經 性味 味苦;甘;性溫 功效 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 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溫痺痠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 炮製方法 1.生白朮:揀淨雜質,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季節、氣候變化及白朮大小適當掌握,泡後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2.炒白朮:先將麩皮撒於熱鍋內,候煙冒出時,將白朮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後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麩皮10斤) 3.焦白朮:將白朮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乾。 4.土炒白朮: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朮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 5.《本草蒙筌》:白朮咀後,人乳汁潤之,制其性也,潤過陳壁土和炒。 6.《本草備要》:白朮,用糯米泔浸,陳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 藥物應用鑑別 1.白朮生用取其健脾而不燥,炒用則燥溼力量增加,炒焦則用在脾溼有寒,土炒則補脾止瀉,米泔水制者,可以完全消滅燥氣,適用於脾虛肝臟之體。 2.術有蒼白二種,古時曾通用不分。但因性效有殊,分別應用亦已甚久。蒼朮苦溫辛烈,燥散之性有餘,而補養之力不足;白朮微辛,苦而不烈,燥散之性不足,而補養之力有餘。故一般脾虛氣弱用白朮,脾為溼困蒼朮,止汗安胎用白朮,發汗散邪用蒼朮。
藥名:白朮 別名:山薊、楊枹薊、術、山芥、天薊、山姜、山連、山精、乞力伽、冬白朮 歸經 歸脾;胃經 性味 味苦;甘;性溫 功效 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 脾氣虛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脹;大便溏薄;水飲內停;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溫痺痠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 炮製方法 1.生白朮:揀淨雜質,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根據季節、氣候變化及白朮大小適當掌握,泡後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2.炒白朮:先將麩皮撒於熱鍋內,候煙冒出時,將白朮片倒入微炒至淡黃色,取出,篩去麩皮後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麩皮10斤) 3.焦白朮:將白朮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取出晾乾。 4.土炒白朮: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炒熱,加入白朮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時取出,篩去泥土,放涼。(每白朮片100斤,用伏龍肝粉20斤) 5.《本草蒙筌》:白朮咀後,人乳汁潤之,制其性也,潤過陳壁土和炒。 6.《本草備要》:白朮,用糯米泔浸,陳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 藥物應用鑑別 1.白朮生用取其健脾而不燥,炒用則燥溼力量增加,炒焦則用在脾溼有寒,土炒則補脾止瀉,米泔水制者,可以完全消滅燥氣,適用於脾虛肝臟之體。 2.術有蒼白二種,古時曾通用不分。但因性效有殊,分別應用亦已甚久。蒼朮苦溫辛烈,燥散之性有餘,而補養之力不足;白朮微辛,苦而不烈,燥散之性不足,而補養之力有餘。故一般脾虛氣弱用白朮,脾為溼困蒼朮,止汗安胎用白朮,發汗散邪用蒼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