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雨飄渺

    如果真的講接受西方文化是民間早於幕府,日本薩摩藩與長州藩十七世紀初葉就開始與葡萄牙人、西班牙及荷蘭開使了貿易往來,就已經開始了向西方學習,但畢竟是少數西南藩自己解決了貿易問題,而幕府將軍控制的大多數地區仍然是閉關自守,由於日本沒有很好的統一,因此集權不是很統一,恰恰是這樣一種不統一,造成了後來倒幕的主力軍,與擁立天皇的明治維新變法,日本首先是自上而下的向西方全面學習開放,日本仿效德國以義務教育立國之本。從此以後日本的教育體制全部都是西方泊來品,明治維新變法十年後使國家徹底變革。二十年後國運蒸蒸日上,三十年後成國列強。所以往往在中央集權體制下留有幾個對外視窗,反而對社會有益。如果當年幕府徹底控制住了幾藩,國家如何與外界徹底斷絕。那有日本後來的改革開放式的明治維新變法。

  • 2 # 讀日本

    在安土桃山時代,桃山文化,大體上擺脫了前代從宋、元、明傳入的中國形式,按照日本人生活上的需要而日本化了,在這一點上自有它的特色。與這一潮流平行,以往與日本一直毫不相干的歐洲文化正在傳入,這便是日本人最早接觸的西方文化了。

    以葡萄牙為主的歐洲勢力東漸;終於在1543年(天文12年),葡萄牙船隻航行到種子島;接著,1549年(天文18年)天主教傳教士方濟格來到日本,日本與西方的最早接觸從此開始。以後直到寬永鎖國的大約一百年間,南蠻人(當時把葡萄牙人稱為南蠻人)透過貿易和傳教把鳥銃等西方物質文化和稱為耶穌會(當時把天主教稱為耶穌會)的基督教文化帶進了日本。稍晚於葡萄牙;西班牙船隻也來到日本,以後又開始了與荷蘭、英國的交往;再加上秀吉出兵北韓、征服呂宋計劃,御朱印船的南洋貿易和日本人進入南洋等,使這一世紀的日木,在國際方面瀰漫著前所未有的開放氣氛。

    透過與歐洲人的交往,日本人才知道:在唐和天竺(印度)以前他們以為這就是外國的全部一一之外,原來還有叫做西方的文明世界,第一次放眼全球。信長、秀吉、家康都看地球儀或世界地圖,瞭解到日本在世界的位置。應當說在這一點上,這個時代以後日本人的世界觀,與以前相比發生了變化。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不知不覺間摻進了許多西方因素,例如:帽子、西服褲、雨衣、床鋪、椅子、眼鏡、鐘錶、香菸等,其中有一些到了江戶時代以後就不再出現,但是大多數即使在鎖國以後也仍然未加改動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紮下了根。今天日語中包含大量來源於葡萄牙語的單詞,如: Sarasa(印花布)、pan(麵包)、 rashya(呢絨)、birodo(天鵝絨)等,正是這個時代傳入南蠻文化的遺蹟。

    在精神方面,日本人也懂得了許多過去不知道的新東西。天主教宣揚對唯一絕對的神的信仰,這使一向唯知有多神教或泛神教的日本人不禁瞠目以對。另外,與傳教同時宣傳的一夫一妻道徳等,也足以引起巨大的衝擊。過去,從中國傳來的佛教,與中國的教派幾乎無關,都是根據日本統治階級的主體要求,自上而下接受的;而現在則不同,由歐洲天主教教團傳教士積極地從外部帶進來的耶穌會派,立即向大眾佈道。並在短期間得到了大批信徒。在他們中間,從遵守宗教儀式的必要性出發,產生了採用星期、陽曆等的習慣。

    此外,隨著傳教活動,在“學校”和“修業所”中進行基督教教育用日語羅馬字翻譯基督教文學作品,出版日本古典著作、日語辭典及其他書籍(叫做耶穌會版),用油畫、銅版畫介紹西洋畫,在信徒的集會上演奏西樂、上演宗教劇等等。即使說其傳播範圍不廣,但是作為在這一時代日本社會的一角出現了與西方文化多方面接觸的例項,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

  • 3 # 劇透歷史

    日本與西方文化的接觸,最早可以追溯到室町幕府中後期。從文化交流和商業活動的角度來看,幾乎從未中斷。

    日西交流的產物,最具有代表性的應該是“鐵炮(火繩槍)”,由葡萄牙人於1543年最先傳入日本的種子島,隨後其構造被日本人拆解仿造。因其優異的殺傷功能,隨即被迅速投入戰場,改變了大名間固有的“弓箭、長槍、武士刀”戰鬥模式,成為左右戰局的重要因素。1575年6月,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聯軍於長筱對陣擁有著日本第一強騎兵力量的武田勝賴,在高大拒馬欄的掩護下,織田軍3000鐵炮手輪番射擊迎面衝鋒而來的武田騎兵,一戰過後武田家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直到被織田信長攻滅。透過對日本戰國時期的文獻資料研讀,可以發現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時期與“南蠻人(西洋人)”的交往頻頻出現在史書中。織田信長的盔甲就結合了很多西洋板甲的元素,並且多次穿著葡萄牙裝束出席公眾場合,品葡萄酒,畜養非洲黑奴“彌助”,頗具“西洋化”色彩。豐臣秀吉在發覺西方傳教士的宗教侵略後,由此發動大規模的驅逐基督教運動——“禁教令”,1597年“二十六聖人殉教事件”是日本和西方文化的一次激烈衝突,揭開了日後德川幕府鎖國政策的序幕。江戶幕府建立後,採取了極度排外的閉關鎖國政策,歷經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將軍的持續推進,終於打造了牢固的鎖國體制,從此基督教在日本逐漸轉入地下狀態。但在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上,幕府卻在長崎留下了一扇接觸的視窗,華人和保證只經商不傳教的荷蘭人被允許在此開展貿易活動。除了商品交易,一種名為“蘭學”的學術文化透過荷蘭商人傳入日本,在列島各地被流傳研讀,從未中斷。因此,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佩裡率領四艘“黑船”威逼日本開國時,日本對於西方世界的狀況並非一無所有,由此得以在初期盲目的排外情緒後迅速轉變觀念,積極融入西方文明,開展明治維新奮發圖強。

  • 4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羅馬人的教育和其他民族的教育一樣,伴隨著自己民族史的產生而產生,又隨著民族史的發展而發展。羅馬共和國建立後,羅馬人進入文明時代。在共和初期,教育與當時的文化水平相適應,採取家庭教育的形式;在共和國中後期,隨著羅馬文化希臘化的開始和深化,羅馬教育也日益希臘化,由家庭教育過渡到學校教育。當共和體制轉化為帝政時,羅馬教育又適應新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需要,而發生重大變革,並形成羅馬教育的新特徵。

    一、共和國初期的家庭教育

    古代羅馬國家是以羅馬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公元前509年,羅馬城邦由王政轉入共和國時代。在共和國早期,羅馬城邦是一個農業城邦,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城邦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對外擴張,需要保持一支強有力的公民兵。公民既務農,又從軍。公民要盡這兩個職責,就必須接受農業和軍事教育。當時,羅馬還未有專門的學校,這兩項教育任務只能由每個羅馬家庭去完成。

    羅馬的家庭是父權制家庭,父親在家中有絕對的權威,對他不能有任何的懷疑和挑釁。在他周圍簇擁著母親、兒子、兒媳婦、孫子、庇護人和奴隸。同時,他也負有教育兒子的神聖義務。他在田間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向兒子傳授生產勞動技能、知識和經驗。在閒暇時,他則向兒子傳授軍事知識和技能。與此同時,父親還要教授兒子掌握讀、寫、算初步知識和一般性的法律知識。

    在對女孩的教育上,母親負起和父親平等的責任,她使女兒們瞭解作一個妻子和母親應盡的責任,並掌握一些操持家務所必須的技能和簡單的閱讀技能。除此之外,女孩再無其他的教育。

    男孩除了接受家庭教育之外,還要接受社會教育。兒子要儘早陪伴父親去值班、觀察、學習和接受最簡單的訓練;在公共集會上,兒子和父親坐在一起看法律的制訂和說明;兒子還和父親一起出席宴會,聆聽老年人關於城市光榮歷史的講述。透過這些社會活動和教育,以培養男孩的整體意識和鑄造男孩服從權威、忠於國家、勇敢而堅韌的品格。

    男孩到十六歲,就成為正式公民,可以從軍打仗了。

    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羅馬的領土迅速擴充套件,經濟也日益繁榮。政治經濟的發展,十分需要提高公民的文化教育素質,改變僅僅依靠家庭教育的落後狀態,建立起一套新的教育制度。

    當時,希臘教育是古代西方世界最先進的教育,完全適合羅馬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方興未艾的希臘化運動,也為希臘教育的西傳創造了條件。

    二、希臘化與羅馬教育

    羅馬教育是羅馬文化希臘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又是羅馬文化希臘化的一個重要渠道。教育的這種特殊地位,導致了羅馬教育首先希臘化,全面希臘化。

    羅馬教育希臘化,最初主要是透過希臘教師即透過智力引進來實現的。當然,這種智力引進,不是透過和平友好的方式,而是透過軍事征服的方式來進行。公元前3世紀,羅馬在統一義大利的過程中,把南部義大利的希臘城邦都納入了羅馬國家的版圖,大批有文化教養的希臘人,包括教師、醫生、樂師等,湧進羅馬城及其所轄地區。這些有文化的希臘人是作為戰俘奴隸帶到羅馬的。他們被釋放後,有的致力於希臘經典釋譯成拉丁文,有的被聘請為奴隸主的家庭教師。例如,安德羅尼庫斯(公元前284—204年)被釋後,仍留在主人家裡,用希臘語和拉丁語教授主人和其他富有之家的孩子。他在教學活動中,除了陳舊的“十二銅表法”教材外,沒有別的課本。於是他把《ODYSSEY》譯成拉丁文,作為文學教材。當時,希臘文化已成為羅馬人的老師,能接受希臘文化的教育,那是十分光榮的事。因此,對於一個有點聲譽的家庭,能聘請一位希臘老師用希臘語和希臘文學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是頗具吸引力的。有些家庭甚至接受剛從希臘城市俘虜來的有文化的奴隸教自己的子女讀、寫、算。這種做法被羅馬人普遍接受之後,有些希臘人便開始創辦學校,聲稱他們可以教授人們願意學習的一切知識,從希臘語基礎,到哲學和科學,無所不包。這樣,私人教師致力於貴族的家庭教育,在社會上辦學的教師則把他們的學校向任何一個交得起學費的人開放。於是,羅馬學校教育正式開始。

    羅馬教育的進一步希臘化,是透過羅馬留學人員來完成的。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羅馬在整個地中海地區一大規模擴張,隨著羅馬軍團的節節勝利,一批又一批有大志的羅馬貴族子弟,背井離鄉,到幾個希臘文化中心去留學。例如霍勒斯、西賽羅、愷撒等到雅典哲學學校學習;龐培、安東尼、盧克萊修等到亞歷山大里亞學習;傑出演說家克溫圖斯曾在羅得島拜當時最大的雄辯家莫洛為師。這些貴族子弟大都學成而歸,在政治上、軍事上和學術上都做出了突出成績,在推動羅馬教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自此,羅馬不僅建立了希臘式的初等學校和中等學校,而且還建立了修辭學校。至此,羅馬在吸收和消化希臘教育的基礎上,據根自己的情況和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羅馬自己的學校教育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項羽被稱為千古第一猛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