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建明Zhao
-
2 # poul羚羊飛渡
說道“牛李黨爭”,不僅僅是李德裕與牛僧孺兩人之間的“意氣”之爭,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08年(唐憲宗元和三年)的一次制舉策試。當時舉人牛僧孺、李宗閔等人的卷子直言時弊、文筆清新,唐憲宗閱覽試卷,大喜過望,馬上做出指示讓中書省準備委任這些人做官。不料,時任宰相的李吉甫(李德裕之父)從中作梗,認為這些冒進輕燥的年輕人背後主謀是自己官場上的對手裴垍,王涯等人,併到唐憲宗面前泣陳朝臣考試徇私舞弊。
畢竟當朝宰相言語分量重,牛僧孺、李宗閔等人不僅被黜落下第,還因為老李一言而委屈多年不得升遷,怨恨可想而知。從唐憲宗朝此時開始,歷經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一直到唐宣宗朝,歷經六代皇帝,牛李黨爭父一代子一代,斗的你死我活,誰也不相讓。
大略分類,李德裕一黨可作為士族門閥的代表,牛僧孺一黨可以作為以進士為核心的寒足地主代表,兩黨之間君子小人相雜好,大體上論,李黨君子多,牛黨小人眾,而且李黨黨魁李德裕本人力主削奪藩鎮、抵擊吐蕃,功名赫赫。而牛黨黨魁牛僧孺因循守舊,粉飾太平,因私廢公。唐宣宗繼位後,對自己全無擁戴之功的太尉李德裕深深忌憚,把李德裕一貶在貶,一直貶到天涯海角所在的崖州(今海南三亞)。
牛李黨爭的終點,似乎以李德裕的晚年失意和牛黨二代黨魁令狐綯等人官居宰相而告終。但其實“牛李黨爭”的餘害,綿延不絕。牛李兩黨交替進退,一黨在朝,便排斥對方為外任。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
所以唐文宗在繼位後,不得不從牛李黨爭之外的矮子裡拔大個,以淺薄少謀的宋申錫為相,後來依靠貪濁小人李訓、鄭注為心腹,一心想要除掉宦官,最終一事無成。
“甘露之變”後,唐文宗被囚禁,面壁喟嘆:“唐之諸臣,皆知有門戶而不知有天子”,最後堂堂大唐天子卻死於宦官之手。大臣們靠不住,皇帝只有依靠宦官,宦官專權卻又反噬皇權,致使朝中權利中空,而無力管控地方藩鎮勢力,陷入了惡性迴圈,唐朝滅亡不過早晚之事。
假使沒有牛李黨爭的內耗,宦官之權利無法做大,中央集權一致對外,想必中晚唐又是一番光景。
-
3 # 西理工的青年生活
牛李黨爭,在歷史上通常是指唐朝時九世紀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的爭鬥。
這場鬥爭從唐憲宗開始一直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將近40年 唐武宗時,李黨達到鼎盛,牛黨被罷免。而到唐宣宗前期,李黨紛紛被貶謫到各地,李黨離開中央。這場鬥爭最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離開中央結束。
那麼從表面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庶族與士族之間的鬥爭 實際上兩黨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兩黨分歧主要在1.透過什麼途徑選拔官僚。牛黨多科舉出身,所以牛黨推崇科舉。李黨多門蔭出身,所以李黨推薦門蔭。而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科舉取士較好,避免了門蔭取愚才的弊端2.如何對待藩鎮。牛黨主張姑息,而李黨主張用兵。
牛李黨爭加重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破壞了國家長治久安,更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牛李黨爭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的黨派爭鬥,值得我們後人反思學習。
-
4 # 清水空流
可以說,牛李黨爭讓大唐喪失了最後一次崛起的機會,也最終導致了大唐覆滅。牛李黨爭的本質在於是世家門閥與寒門平民為爭奪國家治理權的爭鬥。實際上就是草根科舉進士集團與貴族科舉進士集團之爭。
牛李黨爭”從晚唐穆宗朝開端,歷經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歷經五朝四十年。“牛黨”首領是進士身世的牛僧孺。李黨領袖事世家出身的李德裕。二人具是一代人傑,但不能核舟共濟,而是黨同伐異。尤其是李德裕。堪稱繼裴度之後,大唐一代明相。牛僧孺也是不俗,堪稱典範。但二人沒有聯手治理國家,而是彼此內耗。喪失了大唐最後的元氣。二人死後不久,大唐也就覆滅了。
在晚唐的政治舞臺上,兩黨基本上是替換掌權,文宗時期參差並用,武宗時期“李黨”全盛,宣宗時期“牛黨”上臺。一黨上臺,另一黨就一概被貶低斥責外放,這樣,朝堂之上進進出出。不看對錯只看黨派。四十年的紛爭不斷。李德裕上臺。牛僧孺被一貶再貶,一直被貶到廣東的惠州。 而李德裕貶比牛僧孺還要 遠,貶謫海南,一代名相悲情謝幕 。
李德裕三度為相,李德裕為相期間治理朝政、整頓吏風治,使晚唐一度中興。尤其是平定潞州了劉稹之亂。這是自平定淮西以來後,唐朝在在平定藩鎮之亂中最大的一次軍事勝利,極大的提高了朝廷威望,給予藩鎮很大的警示。受到了史家的高度評價。《舊唐書》評價李德裕說:“德裕特承武宗恩顧,委以樞衡。決策論兵,舉無遺悔,以身捍難,功流社稷”,梁啟超稱李德裕是封建時代六大名相之一。
對比之下,牛僧孺就要弱一些。牛黨政治過於保守。在對待藩鎮問題上,李黨主張討伐,牛黨則主張姑息;在對待吐蕃、南詔等民族問題上,李黨希望軍事手段保衛疆土,而牛黨則主主張消極的防禦,不起邊事為上。但李德裕世家門閥出身,父子兩代宰相。以門第自高為傲,反對科舉考試,主張朝廷公卿大臣應由貴族子弟充任,這是為後世所詬病的地方。
如果比較來說,李黨與牛黨差別是很大的。李黨過於看中門第,不知廣納賢才。侷限性太大。而牛黨則是看不起高門大戶。政策以安定為上,沒有進取精神。但總體比較,李黨高於牛黨。如果唐朝皇帝專心重用一黨。也不至於最後那麼不堪。
回覆列表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朝中官員的派系鬥爭,造成了政權的衰敗。真正有真才實幹,憂國憂民的官吏得不到重用、提拔,反而遭受打壓。如李商隱就是黨爭的犧牲品。從此,唐朝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