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來講,當前的大地構造學還處於很幼稚的階段。所謂“幼稚”,即意味著: 第一,非常不成熟; 第二,最重要的內容雖然已證明基本可靠,但關於次要的內容和細節的說明,則意見分歧尚多; 第三,未知的,尚待探討的和仍在爭論中的方面比已有的成果要多得多,許多重要的發現預計還在今後; 第四,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板塊構造學說是從對海洋的研究而來,但是我們不得不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海洋中岩石的年齡最早也就在兩億年前,而大陸中卻存在3800ma到4200ma年前的岩石。我們可以清楚的意識到大陸的地質過程遠比海洋要複雜。所以板塊構造學說在“登陸”的過程中遇到了太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板塊構造學說確實尤其適用性,但我們更多的看到了大陸的特殊性。 關於這一學說的不足,有一本叫《地學思想史》的書對當前板塊構造學說尚未解決的問題有一些總結概括,現摘錄如下:
實際上來講,當前的大地構造學還處於很幼稚的階段。所謂“幼稚”,即意味著: 第一,非常不成熟; 第二,最重要的內容雖然已證明基本可靠,但關於次要的內容和細節的說明,則意見分歧尚多; 第三,未知的,尚待探討的和仍在爭論中的方面比已有的成果要多得多,許多重要的發現預計還在今後; 第四,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板塊構造學說是從對海洋的研究而來,但是我們不得不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海洋中岩石的年齡最早也就在兩億年前,而大陸中卻存在3800ma到4200ma年前的岩石。我們可以清楚的意識到大陸的地質過程遠比海洋要複雜。所以板塊構造學說在“登陸”的過程中遇到了太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板塊構造學說確實尤其適用性,但我們更多的看到了大陸的特殊性。 關於這一學說的不足,有一本叫《地學思想史》的書對當前板塊構造學說尚未解決的問題有一些總結概括,現摘錄如下:
大陸的特徵是怎樣的;哪些作用控制著大陸的生長和組成;在大陸變形中出現怎樣的物理過程;大陸與整個地球系統是怎樣互相作用的;岩漿的生長區在哪裡及當它們透過地殼上升時是如何演變的;大陸與板塊運動系統是怎樣互相作用的;來自板塊運動和地幔對流的作用力是怎樣同地殼變形、火山活動和地震相耦合的;大陸是怎樣裂開的;產生大地震的動力學機制是什麼;大陸是怎樣生長的;為什麼大陸會儲存下來;大陸中的哪些動力學相互作用控制了沉積盆地的形成;沉積盆地和大陸的生長;盆地中的底層記錄;構造作用和岩漿作用在地球歷史程序中是否發生過演變;是什麼大型構造控制了過去0~500萬年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化。前蘇聯的別洛烏索夫在1970年發表的《反對洋底擴張說》一文中,提出了13條反對意見,此處不做引述。 關於板塊構造學說面臨的挑戰我之前找到一片論文,可以去參考 DOI:CNKI:SUN:DGYK.0.2006-03-000 目前,許多學者開始著力於新的地球觀念的構建,希望建立起基於大陸的新學說,2002年9月,在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支援下,召開了“構造地質學和大地構造學的新航程(New departures in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研討會。明確指出板塊構造理論不適合大陸地質,並提出超越板塊構造(beyond plate tectonics)的思想。人們希望透過對大陸地殼和地幔流變學的綜合研究一窺其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