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芽NewSeed

    大學生躋身“富裕階層”,然而想賺他們錢的創業者大多破產了

    小郭怎麼也沒想明白,好好的一份工作,怎麼就以欠薪遣散的方式,莫名其妙的結束了?

    說起來,他也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網際網路從業者”,始於2014年的O2O浪潮,作為衝鋒在前的一線人員,他親眼目睹所在的這家公司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拿到數億元融資,擴充套件到百餘城市;也曾滿懷期待的認為公司將會在瘋狂融資和擴充中成為“下一個獨角獸”。

    一邊是,公司頒發的獎狀、年會抽到的iPhone還在手裡拿著;下一秒,從這個iPhone中傳來的訊息,卻是數百名被莫名其妙遣散的員工們,在維權大群中的束手無策。

    3000萬在校生,千億市場,大學生的錢怎麼掙不到?

    據《2016中國校園市場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大學生消費市場總規模達6850億元,其中日常生活消費規模達4980億元,月均生活費約1423元。大學生群體的恩格爾係數為32%,達到富裕水平。但日常用品類月均消費僅79.4元,總規模約246.9億元。

    另外,報告顯示,網購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的普遍購物方式,網購品類中,服裝、外賣和零食排名前三。在《關於95後大學生的13個真相》報告中則指出,大學生的小康生活水平線為1500元,當超過這個標準時,他們的消費渠道會更加多元化,並向電商平臺傾斜。

    這個資料,產生於2017年。然而早在三年前,憑著O2O和校園創業的大火,早有一批批打著“校園生活服務平臺”招牌的專案開始獲得融資,並進入高速擴張期。憑總體千億級的市場體量和O2O的名頭,就足以讓無數人為之瘋狂。

    從這個角度切入校園O2O領域的玩家,模式高度重合。類似“x分鐘送到床頭”成為了噱頭,自由營業時間、拆零出售的模式也滿足即時性消費需求。合作方式上,則是由平臺方提供進貨渠道和銷售平臺,由校園兼職人員自行開店或提供配送服務,雙方按照比例抽成。

    小郭所在的公司便是其中的一員。憑藉著猛攻線下得來遍佈數百所學校的“樓長資源”,他們把幾塊幾毛拆零出售的“小生意”做到日均數萬單。這是個看上去很美的數字,然而客單價和毛利雙低,加之為了盤活線下資源付出的高運營成本,“規模效益”到底在多大的臨界值才能有體現,恐怕只有創始人的算盤最清楚。

    不過,畢竟是早期,需要教育市場、跑馬圈地。小郭對於這些概念早已耳熟能詳,為了吸引兼職人員,給出高提成和補助;為了吸引使用者,再推出各種促銷活動和紅包返現,福利發到手軟。幾輪下來,對於這個事情到底掙不掙錢,已經沒有多少人去細想其中邏輯,只是手底下“千軍萬馬”、“攻城略地”的感覺,真的還挺不錯的,小郭有時會這麼想。

    狂歡背後,一地雞毛

    到了2015年,這種“井噴式熱潮”達到了頂峰。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7月,校園O2O專案數量已超350個,資金需求高達20億元,其中商超便利類和生活服務類專案各佔8%。

    在這一年,校園生活服務的“四小龍”玩家,“59store、宅米、俺來也、8天線上”分別獲得了超億元級別的融資,好不風光。

    作為頭部企業,自然明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零售業務雖好,但天花板還是比較明顯。本著“做大事”的原則,從2015年年底開始,幾家企業開始了向校園零售之外的其他領域進行合作拓展。兼職實習、外賣配送、金融社交、買買買模式開啟。

    然而作為最初切入點,也是“主要業務”的零售呢,逐漸在“校園生態”中被邊緣化,所遺留的最大價值——校園線下渠道,則被作為了下一輪演繹的籌碼。

    樓長的小店一個接著一個關閉,內部資源傾斜和支援越來越少,可市場還是要擴,投資人還是要看資料,小郭的業績壓力也越來越大。作為一個優秀的區域經理,他並不擔心加碼之後的業績完成情況,只是“大躍進”式的追求資料讓他覺得略難適應。不過他還是安慰自己,大浪淘沙,創業公司哪能沒有改革?

    直到工資條讓他傻了眼。績效為零,工資扣一半,這是開的哪門子工資?再一問,全國上下幾百名員工,都遭遇了相同的“厄運”。一臉懵逼的他找財務、找人事、最後直接找到老闆,幾百人的討薪維權大群裡,幾位高管穩如泰山,一個字都沒有出來說過。

    等他找到媒體,試圖透過外部的力量去尋找真相,卻被老闆風輕雲淡迴應的“市場不好,裁員很正常”給擋了回去。資本寒冬嘛,裁員好像真的很正常。

    校園,一座“圍城”

    校園市場,群體特徵明顯、網際網路基因強、擴張速度迅猛,在當下“網際網路過了頭”的各領域中,儼然一片藍海,為何卻有這麼多專案偏偏在此折戟?要類比的話,校園市場則更像一座圍城,外邊的人進不來,裡面的人也出不去。

    出於環境把控,校園市場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外部創業專案想要打入其中,要趟過的“水很深”。還記得外賣剛剛興起的時候,由於搶了食堂的飯碗,部分校園甚至嚴禁外賣進入。這也是為何,大學生創業在這個市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然而,大學生創業,向來是一個褒貶不一的話題。儘管也有類似大疆無人機汪滔這樣一戰成名的創業者,但更多的仍是心智不成熟、不能all in,“圖樣圖森破”的“青年CEO們”。

    常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大學校園也是如此。割韭菜似的一茬新人換一茬舊人,背後給平臺帶來的卻是無限的使用者留存壓力。也有很多人想到了,從校園走出去,做到社會上去豈不更好?這裡我只說一句,看ofo“進城”和人人網怎麼“沒”的,你就明白了。

  • 2 # 孫凌Reborn

    在15、16年,我親身經歷了一波校園O2O的爆發,如俺來也、59store、宅米、8天線上等紛紛融資,而關於零食O2O的使用場景,我個人也比較看好,學生端確實有此需求,並且作為高頻的流量入口,後續也有較大的想象空間,17年下半年火熱的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等,其實兩三年前在學校裡已經出現了雛形。

    但縱觀目前的發展,卻都處於不利的局面之中,在我看來,主要有三點因素,值得我們後來的創業者注意避免:

    1.標準商品的補貼,帶來的不是消費者受益,而是第三方供應商進行大量的囤貨。打個比方,一瓶可樂3元,批發價2.1元,平臺方為了擴張,減肥、紅包等政策,可能會讓一瓶可樂的價格跌至1.5元,造成的結果是中間方透過刷單大量的囤貨,從而進行牟利。

    這與外賣、打車不同,使用者不會因為補貼就拼命的點外賣放在家中,或者沒事就去坐車溜達,但是超市類的標品,一旦大規模補貼,就有羊毛黨蜂擁而至。

    2.商品的毛利潤及管理成本權衡,網際網路很多產業其實都是充當流量入口的角色,但是自身的收支平衡也相當重要,我們對比外賣、打車市場,零食這個類目的毛利潤其實是偏低的,而進入的門檻則偏低。在學校裡大量的學生團隊維護,這是極高的運營成本,諸多創業公司由於管理經驗缺乏,使得公司運營成本遠高於商品售賣利潤。

    3.學校方的關係維護

    校園O2O,主要切入的都是超市類商品,這無疑對原有的校園超市產生威脅,就如同很多學校為了保護食堂利益,而禁止外賣進入校園一般,零食類的商品切入,無疑也觸動了學校裡的固有利益集團,如何不是衝擊,而是更好的關係互相促進,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校園O2O的大趨勢,我至今依然看好,希望2018年有新的模式可以出現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之九子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