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離科普
-
2 # cnBeta
火星表面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乾燥寒冷,但實際上在地下深處它卻活躍著。本週一,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釋出的論文透過洞察號在頭10個月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資料製作出了一張影象。
據悉,洞察號於2018年11月26日在火星著陸,雖然它的熱探測器“鼴鼠”在火星表面下遇到了麻煩,但它卻成功地探測到了“火星地震”。
Banerdt指出,記錄火星風暴非常重要,因為它也能讓科學家更好地研究和去了解火星內部。
截至2019年9月,洞察號的地震檢波器在火星上檢測到了174次地震,其中20次為3至4級。
截止到目前為止,洞察號t探測到的地震似乎都要比地球上大多數地震深得多,深度約為50公里,這大約是許多地震深度的5到10倍。研究人員表示,一個人站在火星表面可能能感受到洞察號檢測到的最強烈地震,但這些地震可能不會對火星研究基地或埃隆·馬斯克想象中的火星大都會造成太大威脅。
除了火星風暴之外,透過洞察號資料在週一釋出的其他論文還顯示,在火星表面可能還存在數千個旋轉風漩渦或稱“塵捲風”以及洞察號著陸點下方的一處古老磁性岩石沉積地點。
“這些資料的驚人之處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美麗而富有詩意的畫面,告訴我們在另一顆星球上的一天的實際情況,”洞察號團隊成員、馬里蘭大學地質學家Vedran Lekic在一次釋出會上說道。
同樣來自馬里蘭大學的Nicholas Schmerr教授則表示,這張照片可以幫助回答關於火星的大問題以及火星是否能支援生命或在過去是否支援過生命。
“如果事實證明火星上存在液態岩漿,如果我們能查明這顆行星的地質活動最活躍的地方,那麼它將可能會指導未來尋找生命可能性的任務。”
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它就是一座死火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地殼斷裂形成的,即大型地震)。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的質量和體積、密度都比地球小很多,火星的內部情況只是依靠它的表面情況資料和有關的大量資料來推斷的。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半徑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外包一層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外殼。相對於其他固態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中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帶較多的硫。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但在遠古時期應該是有的);沒有跡象表明火星發生過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皺山系的地殼平移活動。由於沒有橫向的移動,在地殼下的巨熱地帶相對於地面處於靜止狀態。再加之地面的輕微應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們卻未發現火山有過活動的跡象。雖然,火星可能曾發生過很多火山運動。
就是說,火星在形成初期,也曾有過強烈的火山和地震等地質活動,但現在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