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戰略格局的發展趨勢 多極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過程並不是在前蘇聯解體後開始的,在冷戰期間兩極格局的狀態下就開始了多極化的潮流,並在冷戰結束後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當前,世界戰略格局總的趨勢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一、“多極化”趨勢 首先,第三世界的形成對兩極格局造成了極大衝擊。
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
“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的形成標誌著第三世界的形成。
第三世界以不結盟和區域組織為代表,逐漸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主角之一,一方面學生打擊了霸權主義的強權政治,另一方面加速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極大的衝擊了兩極格局,使兩極格局開始鬆動,在世界戰略格局中起著重要的制衡作用。
其次,兩大陣營的破裂和分化加速了多極化趨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政治力量出現了新的變化,中國、西歐和日本成為相對獨立的力量,推動著多極格局的發展。
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獨霸”的局面既是兩極體制被打破後的必然現象,又是一個終將被多極化體制所取代的暫時的歷史過程。
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均衡化趨勢,是世界戰略格局中兩極體制解體並最終走上多極化的根本動因。
另外,世界戰略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益於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社會繁榮進步,使世界各大力量彼此之間逐漸形成制約和制衡,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世界各族人民構建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二、國際關係多重性 國際關係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社會關係,它主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關係。
當前及今後國際關係的劃分,不是按意識形態,也不是按單純的地緣關係,而是多邊性、多重性質的發展。
大國關係進一步趨向緩和,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趨勢加強。
未來世界戰略格局中主要國家的關係將日益複雜化,起主導作用的可能主要是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中國這“五大力量中心”,其它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區域集團和地區性大國,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這些國家都在透過調整對外政策和戰略關係來解決矛盾、糾紛、衝突的方式,不再採用冷戰時期的軍事上對抗、政治上對立、經濟上封鎖等方式,而是更多采用談判、對話、妥協、折中的方式去尋求自己的有利地位。
這種調整,使得未來世界戰略格局將呈現出新的特徵:一是關係複雜化,二是集團鬆散化,三是外交多邊化,四是合作區域化。
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決定了未來戰略格局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不同國家在國內政治和國際事務中採取不同的立場。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同時也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際局勢和國際關係尤其是大國關係的最重要的因素。
世界各國特別是各大國都以振興經濟,加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的目標,特別是資訊科技的應用和普及,不僅創造出了新的勞動工具,生產出了更多的產品,迫使人們到國外去尋找新的市場、尋求投資,而且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先進、快捷的交往工具,保證了國家間經常的相互聯絡和交往,這種情況再加上發達國家對落後國家能源和資源的依賴以及落後國家對發達國家技術的依賴,這就使得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
這種情況客觀上不允許再恢復到與世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國家間敵對或大國對峙的國際關係格局,從而失去著世界戰略格局多極化發展的潮流繼續前進。
四、中國國力穩步上升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上起制約作用。
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外交上不斷開拓進取,國際地位和作用明顯增強,採取不與任何國家結盟,不干涉他國內政,堅決維護自己的獨立和主權,同時也尊重他國的獨立和主權,致力於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是反對霸權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二、在經濟上起示範作用。
中國經濟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與世界經濟的關係更加緊密。
中國的發展與開放,為世界商品和資金提供了廣闊市場,為許多國家的企業創造性了商機,也為世界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
三、在維護第三世界權益的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與第三世界關係方面,繼續增強與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努力與世界各國平等互利合作,力求雙贏,並積極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共同發展,不斷為促進全球發展和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員,中國始終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作為外交政策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在政治上增進互信、加強互助;在經濟上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其他國家擴大互利合作;在外交方面,積極參加多邊外交活動,在聯合國和其它國際及區域性組織中發揮作用,廣泛參加各種國際組織,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努力增進各國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經濟、貿易和技術等方面的互利合作。
未來世界戰略格局的發展趨勢 多極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過程並不是在前蘇聯解體後開始的,在冷戰期間兩極格局的狀態下就開始了多極化的潮流,並在冷戰結束後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當前,世界戰略格局總的趨勢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一、“多極化”趨勢 首先,第三世界的形成對兩極格局造成了極大衝擊。
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
“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的形成標誌著第三世界的形成。
第三世界以不結盟和區域組織為代表,逐漸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主角之一,一方面學生打擊了霸權主義的強權政治,另一方面加速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極大的衝擊了兩極格局,使兩極格局開始鬆動,在世界戰略格局中起著重要的制衡作用。
其次,兩大陣營的破裂和分化加速了多極化趨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政治力量出現了新的變化,中國、西歐和日本成為相對獨立的力量,推動著多極格局的發展。
美國在世界經濟、政治上形成的“一超獨霸”的局面既是兩極體制被打破後的必然現象,又是一個終將被多極化體制所取代的暫時的歷史過程。
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所導致的均衡化趨勢,是世界戰略格局中兩極體制解體並最終走上多極化的根本動因。
另外,世界戰略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益於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社會繁榮進步,使世界各大力量彼此之間逐漸形成制約和制衡,有利於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於實現世界各族人民構建和平、穩定、繁榮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
二、國際關係多重性 國際關係是指國家與國家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社會關係,它主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關係。
當前及今後國際關係的劃分,不是按意識形態,也不是按單純的地緣關係,而是多邊性、多重性質的發展。
大國關係進一步趨向緩和,相互協調、相互合作的趨勢加強。
未來世界戰略格局中主要國家的關係將日益複雜化,起主導作用的可能主要是美國、俄羅斯、日本、歐盟、中國這“五大力量中心”,其它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區域集團和地區性大國,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這些國家都在透過調整對外政策和戰略關係來解決矛盾、糾紛、衝突的方式,不再採用冷戰時期的軍事上對抗、政治上對立、經濟上封鎖等方式,而是更多采用談判、對話、妥協、折中的方式去尋求自己的有利地位。
這種調整,使得未來世界戰略格局將呈現出新的特徵:一是關係複雜化,二是集團鬆散化,三是外交多邊化,四是合作區域化。
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決定了未來戰略格局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不同國家在國內政治和國際事務中採取不同的立場。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主要的發展趨勢之一,同時也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際局勢和國際關係尤其是大國關係的最重要的因素。
世界各國特別是各大國都以振興經濟,加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的目標,特別是資訊科技的應用和普及,不僅創造出了新的勞動工具,生產出了更多的產品,迫使人們到國外去尋找新的市場、尋求投資,而且為人類社會提供了更先進、快捷的交往工具,保證了國家間經常的相互聯絡和交往,這種情況再加上發達國家對落後國家能源和資源的依賴以及落後國家對發達國家技術的依賴,這就使得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
這種情況客觀上不允許再恢復到與世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國家間敵對或大國對峙的國際關係格局,從而失去著世界戰略格局多極化發展的潮流繼續前進。
四、中國國力穩步上升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在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上起制約作用。
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外交上不斷開拓進取,國際地位和作用明顯增強,採取不與任何國家結盟,不干涉他國內政,堅決維護自己的獨立和主權,同時也尊重他國的獨立和主權,致力於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是反對霸權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二、在經濟上起示範作用。
中國經濟持續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與世界經濟的關係更加緊密。
中國的發展與開放,為世界商品和資金提供了廣闊市場,為許多國家的企業創造性了商機,也為世界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
三、在維護第三世界權益的鬥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與第三世界關係方面,繼續增強與第三世界的團結和合作,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努力與世界各國平等互利合作,力求雙贏,並積極加強區域合作,推動共同發展,不斷為促進全球發展和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員,中國始終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和合作作為外交政策的一個基本立足點,在政治上增進互信、加強互助;在經濟上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樣、共同發展的原則,與其他國家擴大互利合作;在外交方面,積極參加多邊外交活動,在聯合國和其它國際及區域性組織中發揮作用,廣泛參加各種國際組織,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努力增進各國在各個領域特別是經濟、貿易和技術等方面的互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