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雲焦點說
-
2 # 歷史檔案館
美第5艦隊的航母編隊於1944年3月末至4月初襲擊帛琉群島和雅浦島等地後,迅速返回馬朱羅環礁。
在那裡加油並補充彈藥後,駛往太平洋西南部,去支援麥克阿瑟將軍對新幾內亞島北部諸地採取進攻行動。同盟國的西南太平洋部隊於這年3月攻佔阿德米勒爾提群島的馬努斯等島後,其總司令麥克阿瑟立即著手籌劃西進事宜,準備長驅400餘海里,一舉攻取新幾內亞中部北海岸的霍蘭迪亞(今查亞普拉)。
麥克阿瑟手下的巴比將軍率一支登陸編隊於4月中旬從馬努斯島出發。這支編隊下轄3個大隊(東部、中部和西部登陸突擊大隊),在由第5艦隊借調過來的8艘護航航空母艦的掩護下,出航後首先向帛琉方向行駛一段航程,以期迷惑日軍。
鑑於進入4月後美機不斷空襲威瓦克、馬丹、賽多爾等地,駐防新幾內亞島的日第18軍則作出如下判斷:美軍很可能將在威瓦克以東地區登陸,並作了在那裡進行抗擊的準備。而對盟國直接進攻霍蘭迪亞則認為可能性不大。
自4月21日晨,美第5艦隊的航母編隊和西南太平洋部隊的岸基航空兵相互配合,對威瓦克以及霍蘭迪亞等地終日實施轟炸。當日傍晚,巴比登陸編隊的3個大隊分別駛向各自的登陸地域。
東部登陸突擊大隊在護航航空母艦的掩護下,開往霍蘭迪亞東南120餘英里的艾塔佩,遣送陸軍第41師的一個團實施登陸。日軍在艾塔佩擔任防禦的兵力只有兩個連,進行微弱抵抗後,退入山林。美軍上岸後,其工兵部隊立即著手整修附近的機場,而登陸部隊則全力封鎖威瓦克至霍蘭迪亞的瀕海公路,以阻止新幾內亞島東部日軍前來增援。
日第18軍後來組織其主力從威瓦克出動,企圖突破艾塔佩防線去增援霍蘭迪亞。但同盟國軍的後續部隊及時趕到,投到這裡的總兵力差不多達到一個軍,使日軍無法從陸上透過。
於是,日指揮部則以舟艇載運部分步兵和炮兵企圖從海上繞過封鎖線。美第7艦隊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以及第5艦隊的航空母艦已將附近海面嚴加封鎖,從海上偷渡的企圖亦告失敗。經過幾天的激烈戰鬥,同盟國軍以戰死約900人、負傷約3700人的代價粉碎了日軍的反擊。
直接進攻霍蘭迪亞的是盟軍中部和西部登陸突擊大隊。22日凌晨,載運第41師的中部登陸突擊大隊進入弗姆波特灣,清晨開始登陸。10時許,其主力登上霍蘭迪亞城東南的哈馬迪海岸,至17時已進佔了港區。
日海、陸軍人員向機場方向撤去。載運第24師的西部登陸突擊大隊,於同日5時在霍蘭迪亞西北約20餘英里的塔納梅拉灣登陸,守軍潰退。
在這兩個大隊實施突擊上陸之前,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所屬的第5航空隊(岸基機)和第5艦隊的航母編隊(艦載機),已擊毀了霍蘭迪亞地區的近500架日軍飛機,第7艦隊又以艦炮進行了強有力的火力準備,所以登陸兵上岸時沒有遇到強烈抗擊。
這次登陸的進攻目標是日軍設在聖塔尼湖(霍蘭迪亞西南)附近的兩個機場。盟軍的第41師從哈馬迪海岸向西南推進,而第24師從德巴布雷(塔納梅拉灣南海岸)向東南挺進,對聖塔尼瀕湖地區的日軍實施夾擊。這兩個師於4月26日對守敵形成包圍,並攻佔了機場。駐守該地的日軍共約1.1萬人,只有650人被生俘。倖存者大部逃入山林,後向西北撤去。在撤退途中,又有1000餘名日軍由於飢餓和疾病而喪生。
中部和西部登陸突擊大隊在戰鬥過程中共戰死160人,負傷1040人。佔領聖塔尼湖釁機場後,麥克阿瑟立即派去工兵部隊加以改建,使有戰鬥機護航的轟炸機將其作戰範圍向前伸展,以便為進攻菲律賓的作戰進行準備。
回覆列表
一直以來,日本人都崇尚武士道精神,推崇《戰陣訓》,覺得做俘虜是奇恥大辱,寧死不做俘虜,直到日軍偷襲珍珠港時,其中有一個乘坐潛水艇參加珍珠港偷襲被俘虜計程車兵,被稱為“日本第一戰俘”,回到日本境遇尷尬,他們以前流傳著一個傳說,就是美軍會把戰俘集中到一起用坦克碾壓成肉醬,他們覺得敵人不會優待他們,所以他們對戰俘極其殘忍,並沒有遵守國際公約。那為何在霍蘭迪亞戰役中大規模投降呢?
第一,精神壓力大。
戰爭中有很多國家的軍人嚇得成了精神病,據統計,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死亡人數,比日軍在二戰中總死亡人數的一半還多,天天見自己的戰友以各種方式悲慘的死去,還有很多半死不活的,受了傷無法得到很好的治療,在這種高強度的精神壓力之下,就算有人對天皇至死效忠,一旦有一個人有恐懼感,它就會像瘟疫一樣,散播開來。
第二,沒有良好的醫療保障,互相殘殺。
日本部隊裡,起碼在太平洋戰場,沒有很好的醫療系統,士兵受傷很少能有醫生照顧,多是派一個完全沒有醫療知識的下士或者中士士兵來照顧傷員,在野戰醫院或者後方醫院,並沒有在能力範圍內更好的安排醫療條件照顧傷兵,甚至會在撤退時怕麻煩,直接把傷員幹掉,或者讓他們自殺,並不是所有人會相信效忠天皇是無上榮耀的那一套。
洗腦這東西也是有實效性的,戰爭已經打了很多年,原本定的三個月滅亡zg沒有實現,又加入了太平洋戰場,時間越拖越長,勝利遙遙無期,大東亞共榮圈遲遲不能實現。
原本在日本侵華全盛時代都不能實現的事情,在太平洋戰場上虛耗的日漸衰弱的國力,更加不可能在如此龐大的戰場上取得先機,更誆論是取得勝利,所以等待沒有期限,擺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投降去敵人那裡獲得更好的醫療或者待遇,要麼悲慘的活著等待被同胞拋棄,甚至殺死,而自己還覺得這種事情很光榮,所以在精神折磨和肉體傷痛的雙重打擊下,選擇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