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狍狍樂園

    "唯天下至誠,方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的意思是人只有在至誠的狀態才能明白什麼是天命,擁有立足於天下的本領。

  • 2 # 呱呱農村記

    人只有在至誠的狀態才能明白什麼是天命,有了立足於天下的本領。

    出自《中庸》。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漢民族典章制度書籍。為戰國時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宋代理學家朱熹把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何謂“中庸”?漢儒鄭玄說“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最通俗的解釋即,去兩端,取中間;用朱熹所做《中庸章句》的說法,即其師程頤所說的“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朱熹又自注“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1 總述

    儒家把“中庸”看成是一個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層意義: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意義: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意義: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引自月牙山人《 中華心法》 .

    《中庸》寫於濟寧。而中庸中的“中”字,在濟寧方言中為可以、行的意思,如“飯好嗎?”“中”。而中庸中的“庸”字,則由兩部分組成,一個變庚的“庚”和一個“用”。意為,變化...為...所用。例如,企業的老闆變化員工為自己所用,則使企業興盛起來;而企業的員工變化自己為老闆所用,也使企業興盛起來。則“中庸”的意思可解釋為,變化...為...所用而達到可以、行的結果,是一個人做人的標準、方法。

    “庸”古代同“用”,所以中庸有中用的本意;而“庸”字還可以組成另外一個詞,庸俗。“俗”字分為一個單立人和一個“谷”,“谷”的意思為糧食、稻穀。所以,“庸俗”的意思可解釋為變化...為...所用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成了庸俗。

    2 書目提要

    《中庸》本為《 禮記》之篇目,相傳為戰國時孔子之孫述聖子思所做,宋代,朱熹將其與《大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中庸》主張處理事情不偏不倚,認為過猶不及,是儒家核心倫理觀之一。全書集中講述性與情與封建道德修養,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至誠無息”,將“誠”看作是世界的本體,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中庸之道”在現代人心目中幾乎成了迂腐、缺乏個性、走中間路線、不思進取的代名詞。細讀《中庸》,你就會發現這完全是我們曲解了古人。《中庸》通篇都在告誡我們要至誠至性,率性而為,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並且不厭其煩地列舉各種例子,感情充沛地讚美“聖人之道”。靜讀此書,孰能不心動? 《中庸》歷代注本很多,最著名的有宋程顥的《中庸義》、程頤的《中庸解義》、 朱熹的《中庸章句》,清代有李恭的《中庸傳注》、戴震的《中庸補註》等,近人康有為也曾作《中庸注》

    3 古籍記載

    【英 文】alleged to be written by Zi Si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isted in the Song Dynasty as one of the Four Books

    《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並非 儒生,而是卒於 宋真宗乾興元年的 方外之士—— 釋智圓。智圓之後, 司馬光則是 宋儒中論中庸較早的一個。後來北宋程顥、 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 大學》、《 論語》、《 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4 主題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 儒學中的 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於 修養人性。其中包括學習的方式: 博學之,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也包括儒家作人的規範如“ 五達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 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故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稱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 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 至道、至德、 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 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養花,可以去哪裡買花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