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黑侃大山
-
2 # 老豬的碎碎念
筆者看過的各大博物館的青銅器,大都是商周時期的,如果在發這個時期的物件兒,相信大家也都看煩了,今天咱發一件及其含有的,在全國範圍內都是極少的一個唐代青銅器吧,對於大唐,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唐三彩了,很少朋友知道原來大唐也有青銅器,今兒咱就開開眼筆者馬上發實拍的這件青銅雙龍耳盤口壺讓大家過目。
這是筆者在2018.04.18,在位於北京東四十條的保利藝術博物館與之不期而遇的,遠遠看去此物在角落中熠熠生輝,也許是它極具異域風情元素吸引了我,這件壺狀造型的藏品明顯有著大唐與西域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它是一個不同文化將結合的一件精品,而且儲存的還這麼完好,實屬國寶級別的文物,筆者在其他的國家級博物館中,唐代的青銅器幾乎沒有見到過。
細細端詳此物,在重讀一下它的名稱:唐代/雙龍耳盤口壺。正是由於瓶口有一對雙龍而得名,此二龍身軀呈優美的S形,其場景好似正墊起腳尖伸著頭向壺內,正要飲壺內的瓊漿玉液,真是生動活潑,而且其造型修長而優美,古人的創造水平讓人歎為觀止。在這裡也為咱老祖宗們的超牛技藝打call。
-
3 # 文藏
《詩經·采芑》:方叔率止。約軧(dǐ)錯衡,八鸞瑲(qiāng)瑲。鉦(zhēng)人伐鼓,陳師鞠旅。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tián)。方叔率止,執訊獲醜。戎車嘽(tān)嘽,嘽嘽焞(tūn)焞,如霆如雷。
西周 車軧
軧、衡,都是戰車構件。2013年湖北葉家山曾國墓地出土有西周時期的車軧實物;2012年寶雞石鼓山石嘴頭墓葬中出土有西周早期的車衡。
西周早期 車衡
鸞即鑾,裝飾在車上的鑾鈴。1980年扶風黃堆鄉4號墓出土兩件西周早期的鑾鈴,儲存完整。
西周早期 鑾鈴
鉦,一種青銅樂器,軍旅之事中用於軍隊的進退行止,鉦人泛指掌管軍旅樂器的官吏。1958年陝西旬陽縣城北出土有戰國時期的一件銅鉦。
戰國 銅鉦
鼓即戰鼓,1977年湖北崇陽就曾出土過商代晚期的青銅戰鼓,體量很大,製作精美。戎車即兵車, 1965年江蘇漣水三里墩出土一套戰國時期的戰車戰馬。
商晚期 青銅戰鼓
《采芑》是描繪周宣王卿士、大將方叔為威懾荊蠻而演軍振旅的畫面。
戰國 戰車戰馬
《詩經·長髮》:武王載旆(pèi),有虔秉鉞(yuè)。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hé)。
商晚期 人面紋銅鉞
鉞,兵器。戰爭中秉鉞為權力的象徵,山東益都蘇埠屯墓地出土一件人面紋銅鉞,陝西寶雞竹園溝13號墓曾出土過一件人頭銎(qióng)鉞,銎作人首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人頭銎鉞
《長髮》是描寫成湯討伐夏桀之戰中,成湯威風凜凜,兵勢所向無前的軍旅場面。
《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戰國 櫟陽戈
戈、矛、戟皆是戰鬥兵器,在考古發掘中屢有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收藏的秦“櫟陽”銅戈,1978年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的曾侯乙戈,製作精良,上鑄有銘文:“曾侯乙之用戈。”說明這件兵器是曾侯乙親自所用。
戰國 曾侯乙戈
矛,刺兵器。2006年扶風上宋鄉五郡西村出土一組帶銎銅矛,年代在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 帶銎銅矛
戟,勾刺合用兵器。1972年甘肅靈臺白草坡2號墓出土一件青銅戟,年代在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 青銅戟
《無衣》是秦人的一首戰前誓詞,展現了秦人在大敵當前同仇敵愾、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回覆列表
題主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額,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在僅舉兩個造型比較美麗的青銅器。
獸形豆寬15.2、高29釐米
春秋早期。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獸形豆為一立獸馱一豆。豆上半部分為比較淺的豆盤,下半部為粗壯的豆柄,這種豆為春秋時期常見的豆。立獸短小的四足託肥胖的身體,雙耳高豎作機警狀。這件小獸是什麼動物,觀眾們可以猜猜看?
為什麼要做成立獸馱豆的造型呢?
西晉之前的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他們雙膝著地,小腿貼地,臀部坐在腳跟上,現在日韓兩國仍沿用這種坐姿。吃飯時,面前放著桌案,擺上盛放食物的鼎、簋、豆等食器。然而古代的桌案比較低,為了吃飯方便,青銅器就會做的比現在的碗、碟子等高很多。這樣大家就明白了吧,聰明的古人為了彌補豆比較矮的缺陷,做了一個小獸馱著這件豆,不僅解決了豆高度問題,生動形象的小獸還消除了青銅器冷冰冰的感覺。
犧尊長58.7、高33.7釐米
春秋晚期。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上海博物館藏
尊作水牛形,牛頸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間一穴套有一鍋形器,可以取出。牛腹中空,可容水。按其構造,當為溫酒器:牛背上的鍋形器可以容酒,牛頸及脊背上的空穴可以注水於尊腹以溫酒。
標準化的摹印
在春秋晚期前後流行由相同的模具壓印出紋飾片剪接而成,犧尊上裝飾的獸面紋就是採取這個方式製作的。具體做法為:以紋飾模壓印出泥片,再將泥片貼接到陶範上。這種工藝不僅提高了紋飾製作的效率,而且保證了紋飾的對稱、完整、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