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日本文化中,漢文化是佔了非常重要的一節,漢文化中又以盛唐時期為主,在這一個時期,白居易是重中之重,對於日文文學發展和詩歌影響最大的一個詩人,遠遠超過我們眼中的詩仙詩聖——李白杜甫。
歷史因素:白居易當時所處的中唐時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儘管是由盛到衰,但是長期的文化經濟積累,這個過渡期是非常久遠的。
當時的中央集權的天皇權利已經開始逐漸被各大武家政權分割,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藩鎮割據局面,東瀛的中央權利也被各家削弱,天皇與宮中那些空有名頭的大臣們不能反抗那些權臣家族,也只能泯酒吟詩徒具風雅罷了。
自身原因:白居易在當時的文壇已經是大家風範,有了不小的言語權和號召力。其次就是白居易的詩歌能力已經出神入化,老到80歲老奶奶,小到3歲小娃娃,上到朝野廟堂大臣皇帝,下到江湖市場貧民百姓,都能看得懂他的詩歌。陽春白雪,通俗易懂,雅俗共賞,這是白居易詩詞最大的特點。
於是那些從日本遠洋過來留學學習交流文化的文人墨客,對於他的詩詞讚不絕口。
其次當時中國邊疆處於戰亂,日本對於這方面的詩和文化不感興趣,反而是白居易貼近生活情趣的詩詞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所以引渡到日本的詩詞和漢文化中,白居易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這有點類似我們華人推崇泰戈爾的英文詩一樣。
在平安文士大江維時編輯的《千載佳句》中,共收中日詩人詩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佔了535首,幾乎佔半數。在藤原公任編纂的詩集《和漢朗詠集》中,共收錄588首詩,其中白居易的詩就達139首之多。在這一時期問世的《源氏物語》、《枕草子》等作品中,處處可見對白詩的引用與活用。《源氏物語》中引用中國古典文學典籍185處,其中白詩達106處之多。《枕草子》中引用的漢文典籍共計39處,其中《白氏文集》以13處為最多。
當時在日本凡談及漢詩文者,言必稱《文選》和《白氏長慶集》。由此可見,白居易的詩詞影響力有多大。
據《江談抄》記述,當時和白居易同時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對《白氏文集》最是鍾愛,相傳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時曾秘藏偷讀,視為珍寶。後來他要考驗臣子有沒有學問,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詩唸錯,考考這個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詩句,若是熟,就代表這個臣子很強。一次嵯峨天皇在召見臣下小野篁時,賦漢詩曰:“閉閣惟聞朝鼓,登樓遙望往來船。”小野篁奏曰:“聖作甚佳,惟‘遙’改‘空’更妙也。”
天皇感慨道:“此乃白樂天句,‘遙’本作‘空’,僅使卿耳,卿之詩思已同樂天矣。”可見小野篁對白詩的熟記已達到背誦如流的程度,因此他也有“日本白樂天”之稱。日本《史館茗話》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可以稍稍列舉一些白居易在日本廣為流傳的作品:
《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等等
刻畫事物多采用白描手法,沒有太多象徵意義上的東西。不管你是什麼階層和年齡段,都能從白居易的詩歌中體會到不同的美感。
白居易的詩歌大量吸收民間語言,具有很強的通俗性、現實性和平民性,號稱“老嫗能解”。據南宋初釋惠洪《冷齋夜話》記:“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解之否?曰解,則錄之;不解,則不復集。”白居易自稱:“稂莠秕稗,生於縠反害谷者也;淫辭麗藻,生於文反傷文者也。”白居易以其天才,作詩既意求通俗,不避俚語,天下俚俗語,遂幾盡在白詩中。王荊公因此嘆曰:天下好語被杜子美道盡,天下俚語又被白樂天道盡。”顧實在其《中國文學史綱》中指出:“蓋當時之詩,競擬魏漢,甚者至肖詩之雅頌,強自鳴高而自炫學博。白居易獨以耳為主宰;顯為一種反動。洵具有慧眼卓見也。今觀《長恨歌》《琵琶行》,皆無註腳即可明白。宜乎彼詩在當時大行於世,上自王公,下至野老村嫗,莫不玩誦之。故白居易者,純粹平民詩人也。”〔注二〕據元稹《白氏長慶集序》雲:“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號為元和詩。„„然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白居易自己給元稹的書信當中也說:“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誇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哉。’由是增價。”白詩之流行,由此可見一斑。
白詩中體現出的“閒適”“感傷”的審美情趣和佛道思想符合了平安時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文人的共鳴。
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閒適、感傷、雜律四類,其自敘言:“夫美刺者,謂之諷諭;詠性情者,謂之閒適;觸事而發,謂之感傷;其它為雜律。”白居易自己最看重,也是最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其中,如《歌舞》、《買花》、《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等首首如劍,皆是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名篇。這是因為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對政治有著極高的熱情,所以才會注意到租稅,進奉,宮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寫出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諷喻詩,也才能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詩歌主張。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佈,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並稱這類詩旨在“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我們都知道日本文化中,漢文化是佔了非常重要的一節,漢文化中又以盛唐時期為主,在這一個時期,白居易是重中之重,對於日文文學發展和詩歌影響最大的一個詩人,遠遠超過我們眼中的詩仙詩聖——李白杜甫。
1.為什麼知名度高?歷史因素:白居易當時所處的中唐時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儘管是由盛到衰,但是長期的文化經濟積累,這個過渡期是非常久遠的。
當時的中央集權的天皇權利已經開始逐漸被各大武家政權分割,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藩鎮割據局面,東瀛的中央權利也被各家削弱,天皇與宮中那些空有名頭的大臣們不能反抗那些權臣家族,也只能泯酒吟詩徒具風雅罷了。
自身原因:白居易在當時的文壇已經是大家風範,有了不小的言語權和號召力。其次就是白居易的詩歌能力已經出神入化,老到80歲老奶奶,小到3歲小娃娃,上到朝野廟堂大臣皇帝,下到江湖市場貧民百姓,都能看得懂他的詩歌。陽春白雪,通俗易懂,雅俗共賞,這是白居易詩詞最大的特點。
於是那些從日本遠洋過來留學學習交流文化的文人墨客,對於他的詩詞讚不絕口。
其次當時中國邊疆處於戰亂,日本對於這方面的詩和文化不感興趣,反而是白居易貼近生活情趣的詩詞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所以引渡到日本的詩詞和漢文化中,白居易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這有點類似我們華人推崇泰戈爾的英文詩一樣。
2.那些作品受歡迎?在平安文士大江維時編輯的《千載佳句》中,共收中日詩人詩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佔了535首,幾乎佔半數。在藤原公任編纂的詩集《和漢朗詠集》中,共收錄588首詩,其中白居易的詩就達139首之多。在這一時期問世的《源氏物語》、《枕草子》等作品中,處處可見對白詩的引用與活用。《源氏物語》中引用中國古典文學典籍185處,其中白詩達106處之多。《枕草子》中引用的漢文典籍共計39處,其中《白氏文集》以13處為最多。
當時在日本凡談及漢詩文者,言必稱《文選》和《白氏長慶集》。由此可見,白居易的詩詞影響力有多大。
據《江談抄》記述,當時和白居易同時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對《白氏文集》最是鍾愛,相傳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時曾秘藏偷讀,視為珍寶。後來他要考驗臣子有沒有學問,就故意把白居易的詩唸錯,考考這個臣子熟不熟白居易的詩句,若是熟,就代表這個臣子很強。一次嵯峨天皇在召見臣下小野篁時,賦漢詩曰:“閉閣惟聞朝鼓,登樓遙望往來船。”小野篁奏曰:“聖作甚佳,惟‘遙’改‘空’更妙也。”
天皇感慨道:“此乃白樂天句,‘遙’本作‘空’,僅使卿耳,卿之詩思已同樂天矣。”可見小野篁對白詩的熟記已達到背誦如流的程度,因此他也有“日本白樂天”之稱。日本《史館茗話》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可以稍稍列舉一些白居易在日本廣為流傳的作品:
《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宮詞》《問劉十九》《買花》《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等等
3.為什麼這些作品深得日本喜歡?刻畫事物多采用白描手法,沒有太多象徵意義上的東西。不管你是什麼階層和年齡段,都能從白居易的詩歌中體會到不同的美感。
白居易的詩歌大量吸收民間語言,具有很強的通俗性、現實性和平民性,號稱“老嫗能解”。據南宋初釋惠洪《冷齋夜話》記:“白樂天每作詩,令一老嫗解之,問解之否?曰解,則錄之;不解,則不復集。”白居易自稱:“稂莠秕稗,生於縠反害谷者也;淫辭麗藻,生於文反傷文者也。”白居易以其天才,作詩既意求通俗,不避俚語,天下俚俗語,遂幾盡在白詩中。王荊公因此嘆曰:天下好語被杜子美道盡,天下俚語又被白樂天道盡。”顧實在其《中國文學史綱》中指出:“蓋當時之詩,競擬魏漢,甚者至肖詩之雅頌,強自鳴高而自炫學博。白居易獨以耳為主宰;顯為一種反動。洵具有慧眼卓見也。今觀《長恨歌》《琵琶行》,皆無註腳即可明白。宜乎彼詩在當時大行於世,上自王公,下至野老村嫗,莫不玩誦之。故白居易者,純粹平民詩人也。”〔注二〕據元稹《白氏長慶集序》雲:“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號為元和詩。„„然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白居易自己給元稹的書信當中也說:“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誇日:‘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哉。’由是增價。”白詩之流行,由此可見一斑。
白詩中體現出的“閒適”“感傷”的審美情趣和佛道思想符合了平安時代的文化背景,容易引文人的共鳴。
白居易的把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閒適、感傷、雜律四類,其自敘言:“夫美刺者,謂之諷諭;詠性情者,謂之閒適;觸事而發,謂之感傷;其它為雜律。”白居易自己最看重,也是最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諭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其中,如《歌舞》、《買花》、《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等首首如劍,皆是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名篇。這是因為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對政治有著極高的熱情,所以才會注意到租稅,進奉,宮女,宦官等方面的事物,才能寫出這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諷喻詩,也才能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詩歌主張。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佈,這些詩是“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並稱這類詩旨在“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