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95604623616

    一齣戲劇,幾幕開閉,演繹人生悲歡離合:三教聚合,九流登場,講述曾經沉浮煙雲。老舍先生的《茶館》,僅僅一百頁左右的篇幅,就將那段浩蕩的歷史展現在我們面前。儘管這個故事從頭至尾都是發生在一個茶館之中,但卻小中見大,折射出了整個中國的激盪歷史。

    《茶館》這齣戲嚴格來說是沒有主角的,這是一場群戲,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除茶館老闆一家之外,有仗義的旗人、渴望實業興國的資本家、奸詐裡的太監、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教士等,可謂人物眾多。但老舍先生並未拉開長篇巨幅,而是透過簡短的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每個人在粉墨登場中都可以有機會來展現自己。不僅如此,他更是用老道的筆法寫出了人物的掙扎、矛盾、變化,讓他們不再是戲劇中的臉譜,而是活生生的人。

    《茶館》的主線任務王利發無疑是非常經典的角色。他的存在貫穿全劇,帶動整個情節的發展,是全劇的靈魂。作為裕泰大茶館的掌櫃,算是個生意人,若是生活在一個太平盛世,那說不定是個風光無限,坐享其成的主子。但他生活在一個亂世饑饉的年代,到處都是苛捐雜稅,燒殺搶掠,要想生活下去,只能做個委曲求全,卑躬屈膝的“奴才”。

    如果人都是用女媧造的,那造成王利發的一定是一塊光滑的鵝卵。他頭腦聰明,善於經營,懂得不斷改良來維持生意,不讓茶館停業。他自私,精明,根本不敢惹禍上身,對現實不滿也只能含蓄地抱怨。但他精於處事,可謂世事洞明,面面俱到。茶館裡每日來來往往,人流巨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來禍端。但他總有辦法能把每個人安排的服服帖帖。前來喝茶的顧客,他點頭哈腰地去招呼;橫行一方的惡霸,他滴水不漏地去勸解;過往的官僚,他永遠以一張笑臉相迎;連敲詐計程車兵他都能投其所好,給錢消災。但是,儘管他已經謹慎小心到這個地步,仍然擺脫不了大廈將傾的命運,最後走投無路,以自殺結束了一生。

    除了王利發,全劇筆墨最多的是旗人子弟常四爺了。說起他,總會想起他的爽朗與正直。常四爺身上有濃郁的俠骨之風,正直倔強,敢作敢為。他是八旗子弟,但並不迂腐,反而痛恨清政府和帝國主義。他心存國家,勇而無畏,敵軍入侵他上陣殺敵,特務拷打他臨危不懼,給窮困的過路人施過面,給窘迫的王利傳送過雞。即使淪落到賣菜為生,他也並未放下曾經的豪情,嘴上唸的還是“什麼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這樣生動的語言,立馬讓一個心懷天下卻壯志難酬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

    如果說王利發和常四爺還有較多的篇幅來敘述,那麼剩下的幾十個人物,出場機會可謂寥寥,就像一出展覽,一批上來一批又下去。但在老舍先生的生花妙筆下,他們不是一閃而過的背景,而是灼灼鮮明的標杆。要說原因,我認為一是在語言,二是在情節。語言上老舍先生無疑是大家。他善於根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選取符合他們心理的個性化語言。比如王利發的語言謙恭、周到,與各種人物應酬反應機敏,對答如流,很能顯示他茶館掌櫃的身份。常四爺的語言則豪爽耿直,帶有闖蕩多年的俠氣和飽經滄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吳祥子的語言則狡猾奸詐、傲慢無理,具有老牌特務的特點。出場的人物不論臺詞多少,都寫得活靈活現。

    同時,《茶館》語言上也延續了老舍先生個人特點——有滿滿的“京味”。在《茶館》中的語言都是地道純熟的北京方言,幽默有趣又悲哀心酸。當唐鐵嘴誇耀自己如何抽白麵兒時,看起來滑稽可笑,但實際上卻激起了人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仇恨,王利發問報童“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也像一句玩笑話,然而表現出的則是人民對動盪時局的不滿。又如松二爺看見宋恩子和吳祥子仍穿著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馬褂說:“我看見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兒!”。表現出松二爺的懷舊情緒。這特色的語言更能給讀者以回味的思考。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實。

    在情節方面,老舍其實並沒有像《雷雨》那樣高潮頻出。它不急不緩,不緊不松,卻又在幕起幕落中走過數十載光陰,這一幕沒有統一的情節,人物雖多,但關係並不複雜。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單一的,人物之間的聯絡也基本上是單線的,小範圍之內的。(比如,一開始出場的跑堂的李三,與茶館有關的戲不多,他的戲主要集中在他與茶館主人之間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錢少。再比如劉麻子的戲主要是與兩位逃兵有關,茶館只是他做販賣人口交易的一個場所。王利發的戲是屬於應付生意的,這是人物身份決定的。真正屬於他本人的戲只有在茶館的利益得到維護或受到損害的時候,比如他與常四爺、李三、巡警等人的戲。總之,整個一幕戲就是由一個個發生在茶館中的小情節、小故事聯成,是平面展開的。

    劇中雖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們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具體的、針鋒相對的衝突,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係。劇中的人物彷彿是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軌跡必然地執行。正直、善良的人無法擺脫厄運的襲擊,那些異常活躍的社會渣滓,各自遵循著自己的道德準則行事。最後全劇在王利發、常四爺、秦仲義三人的的自盡中落下了帷幕,這一出亂世,最後以悲劇結束。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每一個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們與舊時代的衝突。這是一個帝國主義、封建勢力、流氓特務橫行霸道、無法無天的時代,也是一個華人民對水深火熱、災難深重的社會反抗的時代。

    正是這樣獨特的戲劇結構,形成了這部戲中獨特的橫斷面。這無數個畫面組織起來,便構成了一幅卷軸畫,隨著劇情逐步展開,漸入佳境。《茶館》這齣戲,道盡了萬千百姓的苦楚,寫盡芸芸眾生的悲哀,這是老舍的勝利,更是群戲的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哪一個著作是敘事愛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