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諾小諾00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米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釐米.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華人,按一尺為23釐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釐米,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米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米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上就要過年了,我今年17歲,家裡人硬要我出去找工作,但是我不想去,想等過完年再去,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