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條忍著不死的魚

    隋唐之際,即公元七世紀前期,吐蕃族出現了一位傑出領袖名叫棄宗弄贊,西藏的佛教史則稱之為松贊干布,後來的歷史文獻均用此名。他年紀很輕就當了贊普,性格驍勇,足智多謀,勇敢善戰,帶領他的部下,用武力征服青藏高原的許多部落,連實力與之相等的羊同國(有大小二羊同國)也俯首歸順,其餘較小的部落無不影從,建立起強大的奴隸制政權,成為青藏高原各部落的霸主,以邏些(今拉薩)為首都。那時內地正是唐太宗貞觀時期,聲威遠震,萬國朝宗。而松贊干布又素慕唐朝的文化,景仰唐朝的文明,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派遣首批使者來到長安,唐朝亦遣馮德遐回訪吐蕃,成為漢藏民族友好關係的開端。此後,松贊干布多次遣使來長安朝貢,欲效吐谷渾及突厥之先例,娶唐朝公主為妻,唐太宗沒有允許。使者回到吐蕃謊稱:“初到長安,唐朝十分優待,允許通婚。正好碰上吐谷渾國王入朝,在唐太宗面前離間我們的關係,遂罷通婚之議。”松贊干布聞之甚怒,與羊同等部落連合出兵,攻擊吐谷渾。吐谷渾招架不住逃至青海。吐蕃攻擊党項及白蘭兩個部落之後,屯兵20萬於松州(今四川松潘縣)之西,遣使送金銀幣帛至長安,聲稱是娶公主的聘禮。由使者傳話威脅說:“若大國不嫁公主,當即進攻內地。”這種以重兵逼嫁,脅迫成婚的無禮要求,自然遭到唐太宗的反對。不久,松贊干布果然率兵進攻了松州。唐太宗當即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5萬分四路合擊,斬首幹餘級,松贊干布大敗,引兵遁逃,遣使謝罪,復求婚約,唐太宗這次才答應通婚的要求。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派遣他的大相(職同宰相)祿東贊送上黃金5000兩,珠寶數百件到長安聘婚,唐太宗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相傳唐太宗在答應之前曾經“五難婚使”。五件難事之一就是要使者認出百匹母馬與百匹駒馬的母子關係。這意味深長的難題含意婚使心領神會,即漢藏兩族透過公主出嫁要建立永久的母子親情。據說祿東贊運用吐蕃人豐富的牧畜經驗,將母馬和駒馬分別圈起來,並暫時斷絕駒馬的飲水和草料,過了一兩天之後,把母馬與駒馬同時放出馬廄,頓時出現了母覓子,子尋母,母子偎倚一起的動人景象。祿東贊就這樣地一一解決了五個難題,唐太宗十分高興,允許他立即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視,不僅為她準備了很多妝奩,其中包括詩文、經史、農事、醫藥、天文、曆法等書籍,還有穀物、蔬菜、果木種子以及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除此之外,還帶去了各種技術工匠和一支宮廷樂隊。當時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誠佛教信仰者,所以還帶去了一尊佛像。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贊干布率領侍從和衛隊從拉薩前往柏海(今青海的鄂陵湖和札陵湖區域)等待,然後再到河源(今青海興海縣一帶)迎接。松贊干布拜見李道宗,恭謹地奉行子侄之禮,不斷歎服大國服飾禮儀之美,俯仰之間均表現出一種愧沮之色。與公主回到拉薩之後,舉行了盛大婚禮。松贊干布對自己能娶文成公主為妻十分高興,他說:“我的父祖輩沒有一個人能和上國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為妻,深感榮幸,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在公主到達西藏之後,命人仿照唐朝建築模式修造一座宮殿式的建築給她住,真可謂是“金屋藏嬌”。 文成公主入藏之後,把唐朝的優秀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了西藏,和松贊干布同心協力發展吐蕃的經濟和文化。當時藏族沒有文字,記事用繩子打結或以木刻劃記號來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張下,松贊干布派人進行專門研究,創造了30個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結束了藏人無文字的歷史,從此漢文書籍可以譯成藏文,對藏族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西藏過去無完整的歷法,以麥收的季節(約為夏曆三月)作為一年的開始。文成公主入藏後推行夏曆制,大大便利了藏族歷史文化的紀年和著錄。文成公主帶去的宮廷樂隊,豐富和繁榮了藏族的民間音樂、提高了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她帶去的許多工匠使藏人深得其利,從此藏民掌握了漢族的先進工藝技術,推廣了漢族的農業生產工具,大大發展了藏族的農業生產力。文成公主帶去的各種植物種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開花、結實,改變了藏民的食品結構,豐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種。文成公主信佛,松贊干布在她的影響下,大力提倡佛教,還特地在拉薩修了大昭寺,這對西藏人的精神生活影響之大,的確難以估量。在文成公主的倡導下,松贊干布不斷派人到長安留學,學習漢族優秀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還聘請漢人到西藏掌握文書,傳授知識。此後唐朝又不斷送去蠶種,幫助發展養蠶事業。送去酒麴,派人幫助發展釀酒事業。還有碾磨、造紙、造墨等等,也派專人傳授。文成公主本人還親自傳授了刺繡、紡織的技術。松贊干布本人對文成公主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在她入藏之前,藏人喜歡用一種礦物赭石的色彩塗面,公主討厭這種化妝品,使人面目可憎,松贊干布馬上下令全國禁止使用赭石塗面。公主喜穿漢族輕質的紈綺服裝,松贊干布也就脫掉傳統的藏民皮褥氈裘,身著絲綢服飾,真是做到了婦唱夫隨啊! 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漢族和藏族的往來,發展藏族的經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藏族人民至今在布達拉宮裡還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塑像,還保留了二人結婚時的洞房遺址,西藏民間還廣泛流傳歌頌文成公主的民歌,歌頌她給藏族經濟文化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 2 # 生活的點滴時刻

    政界聯姻,唐朝時期西藏是單獨一個國家,實力也比較雄厚,當然大唐是可以吞併西藏的,只是當時在和別的國家交戰,西藏蠢蠢欲動,唐王腹背受敵,所以想了個好辦法就是聯姻,西藏松贊干布迎娶了唐王女兒文成公主,造就了一份佳話的同時平定了當時的動盪局面,也為如今的中國統一埋下了伏筆!

  • 3 # sdqst聖殿騎士團

    公元629年,松贊干布繼承了吐蕃贊普位,遷都於邏些,接著征服諸部,實現了西藏的統一。公元634年,吐蕃首次遣使入唐,松贊干布聽說突厥、吐谷渾娶唐公主,心生羨慕,遂派人請婚。李世民當時正努力爭取吐谷渾,為免助長吐谷渾內親吐蕃勢力,未許其請。松贊干布以為吐谷渾從中作梗,一怒之下,派兵擊潰吐谷渾,屯兵20萬於松州。

    太宗命侯君集等領兵出擊吐蕃。松贊干布懼而退兵,遣使謝罪,再次求婚,並派其相祿東贊獻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百件作聘禮。李世民為其誠意所感動,且當時吐谷渾已附唐,遂準嫁以文成公主。公元641年,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去吐蕃,松贊干布親往河源隆重迎接。

    隨後,舉行規模盛大的婚禮,併為公主築唐式皇宮。文成公主入藏後,吐蕃羨慕華風,接受內地的服飾等風俗習慣,下令禁以赭塗面之俗;並派子弟到長安學習詩、書。文成公主隨身帶去的經史、詩文、佛經、佛像以及種樹、工藝、醫藥、曆法等書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還帶著種子、工具等物,成為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的隊伍。

  • 4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恰巧之前寫過一個有關這段歷史的文章

    文成公主遠嫁的前前後後(上)

    隨著吐蕃疆域不斷向東擴充套件,東部的康地和嘉戎地域(今四川阿壩、甘孜藏族自治州)也被吐蕃收入囊中。至此,在吐蕃的邊境上,它一生的敵人終於出現了,這就是稱霸東亞的大唐王朝。

    公元634年(唐貞觀八年),松贊干布第一次派使節前往長安覲見唐太宗李世民。當時的大唐正在貞觀初年,在太宗的勵精圖治之下,國力蒸蒸日上。

    四年前(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滅亡東突厥,確立大唐在東亞的霸主地位。至此,太宗已有“天可汗”之名。

    唐王朝對於遠在西南的吐蕃幾乎是一無所知,而且此時唐朝的戰略重心在經略西域,力圖恢復大漢王朝在西域的榮光。所以,對於吐蕃這個小兄弟只是禮貌上的接待,派遣了使臣馮德遐回訪吐蕃。

    唐朝派遣使臣出訪吐蕃除了表示友好之外,其中也不無順便探聽吐蕃實力的潛臺詞。唐使到達拉薩後受到了松贊干布熱情的迎接,交談中松贊干布得知突厥、回紇、吐谷渾的國王都與大唐聯姻,西域諸國皆稱“尚公主”。

    於是,松贊干布想到,我吐蕃地闊萬里,實力遠強於西域諸國,他們都能“尚公主”,我也要“尚公主”。

    文成公主塑像

    就在唐使出訪吐蕃的同時,唐太宗以吐谷渾屢次襲擾邊疆為由,派遣李靖、侯君集討伐吐谷渾。

    次年,滅其國,另立吐谷渾國王。唐朝出使吐蕃和出兵吐谷渾這兩件事,在同一年先後發生。吐蕃軍隊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不排除吐蕃和大唐存在某種默契,以松贊干布的智慧是不會放過這個趁火打劫的機會。更何況,他對吐谷渾南部的牧場覬覦已久了。所以,對吐谷渾的戰爭很有可能是,大唐為了維護河西走廊的安全,在北方出兵打擊吐谷渾主力,而南面的吐蕃趁機出兵搶奪吐谷渾的牧場、人口和牲畜。最終,導致吐谷渾首尾難顧,迅速被滅國。

    在這次戰爭中佔了便宜的吐蕃和大唐,並沒有在吐谷渾的土地上交手,對於雙方的實力互相之間都沒清楚的認識。

    這也是公元636年(貞觀十年),吐蕃再次出訪唐朝,第一次提出“尚公主”的請求,被李世民拒絕的原因。

    至於史書中記載的所謂,各國都來求親,唐王不好決斷和松贊干布已有多位王后,唐朝公主不好確定名分之類的廢話,都是些託詞而已。真正導致唐太宗不同意公主出嫁的原因,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太宗覺得吐蕃不夠分量,不足以用聯姻來穩定關係。但很快,松贊干布就證明了,他有足夠硬的拳頭來“尚公主”。

    沒有完成任務的求親大臣,灰溜溜的回到了吐蕃。為了推卸責任,他向松贊干布彙報,說大唐本來是贊同和吐蕃聯姻的,是因為吐谷渾從中作梗,才導致求親失敗。

    聽到了這個訊息,松贊干布大怒,馬上決定出兵吐谷渾。教訓一下,這個唐朝在西域的小弟,順便讓遠在長安的老丈人,看看他的拳頭硬不硬。

    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吐蕃聯合象雄大舉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剛剛在四年前,被大唐滅國,國內百廢待興,根本無力抵抗吐蕃和象雄的聯軍。

    吐谷渾國王帥殘部逃到青海湖以北,青海湖以南的大片牧場盡歸吐蕃所有。即便如此,松贊干布仍不滿足,繼續乘勝進攻吐谷渾在周邊的盟友。

    將白蘭、党項等諸羌部落紛紛打殘,經此之戰,吐蕃一躍而成西域霸主。在吐蕃和吐谷渾的戰爭中,吐谷渾多次向唐朝求救。奇怪的是,唐朝卻抱著曖昧的態度置之不理,眼看著自己的女婿被吐蕃痛打。也可能是因為,吐谷渾自唐朝以來多次襲擾河西走廊,太宗皇帝也希望吐谷渾被再次削弱,以減輕吐谷渾對河西走廊的威脅。但是這種虛弱吐谷渾的政策,卻導致吐蕃在西域做大。不久,吐蕃就成了大唐在西域的心腹之患,其後兩百多年刀兵不斷。直到公元九世紀初,吐蕃與大唐先後滅亡,攜手走入塵封的歷書之中。

    松贊干布塑像

    松贊干布在西域痛打了吐谷渾,結果發現大唐居然無動於衷。看來光打小弟不管用,還得捋捋大唐的虎鬚才行。

    同年八月,松贊干布率兵進攻大唐的松州(今四川松潘),號稱興兵二十萬,並放出“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的狂言。

    進攻松州這個戰略選擇實在是令人費解,剛剛在青海湖南面打完吐谷渾,再向北進兵翻過祁連山,直接就可以威脅大唐的命脈—河西走廊。青海湖周邊地勢平坦,適合吐蕃騎兵作戰,結果,松贊干布卻選擇遠去東方千里之遙的四川重鎮松州進犯。雖然,松州離長安更近,不過周圍群山環抱,道路偏仄難行。並且,關隘重重利於唐兵防禦,莫非松贊干布是想帶兵到九寨溝一遊?!

    防守松州的唐朝將領顯然對於吐蕃毫無認知,自從唐朝建立以來每戰必勝、攻無不克,也讓唐軍對於少數民主的軍隊普遍輕視。松州都督韓威得到吐蕃來犯的訊息,說不定心中暗喜,覺得軍功唾手可得。率軍與吐蕃野戰,結果大敗。

    吐蕃軍隊圍攻松州城十餘日,這時吐蕃軍隊不善攻城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松贊干布看到松州城一時難以攻下,於是在城外紮營,圍而不攻。

    但吐蕃擊敗唐軍這件事,在周邊郡縣中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導致,羌族首領領導的唐朝廓州、諾州相繼舉州降蕃,周邊各羌族部落也紛紛投降吐蕃。

    西南邊疆的軍情,震動了整個大唐帝國。八月二十七日,唐太宗命令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又以右領軍大將軍執思司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率步騎兵5萬人進擊吐蕃。

    九月初六,牛進達率前鋒抵松州城下。發現吐蕃軍隊毫無防備,果斷帶兵夜襲吐蕃營帳,斬殺千餘人,吐蕃軍隊大潰。

    松贊干布看到唐軍很有戰鬥力,估計再戰下去難以佔到便宜。而且,這次征伐吐谷渾和白蘭諸國,軍隊出征時間很長,屬下厭戰情緒日高。加之為勸贊普收兵,有八個大臣自殺死諫,松贊干布遂令撤軍。

    這是唐朝和吐蕃第一次交鋒,這次交手的結果是雙方都認識到,對方和自己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這為日後的政治聯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於吐蕃進攻大唐的舉動,完全可以看做是一次試探。所謂的號稱興兵二十萬,“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等等,都是嚇唬人的招數。以當時吐蕃的國力,興兵二十萬進攻松州,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就是現在從四川派二十萬人去拉薩,後勤工作都是個足以令人崩潰的系統工程。何況是松贊干布時代,如果他帶二十萬軍隊進攻松州,估計還沒走到四川,戰馬都得吃完了。

    經過兩次派遣使節探聽,再加上松州城下的交手。松贊干布認識到了大唐的強大,不是現在的吐蕃能一口吃下去了。對於吐蕃國家利益來說,和強大的唐朝死拼,最終只能是兩敗俱傷。遠不如和唐朝保持聯姻關係,加強和中原的交流。並以此,得到唐朝的物資、技術和貿易往來,更符合吐蕃的利益。

    對於大唐來說,吐蕃遠在西南高原,中間萬山阻隔,地勢上不利於唐軍進攻,所以松州在援軍到達後,並未追擊吐蕃軍隊,而是任由其安然退去。

    這和侯君集在攻打吐谷渾時,揮軍穿越大漠荒原,奔襲千里,追擊吐谷渾王的戰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可以看出,川藏的地形對於大唐的制約。而且,對於大唐來說,廣闊的西域才是用兵的重點,保證安西四鎮的安全是唐朝的命脈所在,和吐蕃保持和平的關係,避免吐蕃對邊境的騷擾,也符合大唐王朝的利益。

    在這種雙方心照不宣的氛圍中,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大相祿東贊為首的使團,帶著五千兩黃金和大量的禮物作為聘禮,再次來到長安求親。

    這一次,太宗皇帝親自接見了祿東贊。傳世至今的《步輦圖》,就是接見祿東贊場景的再現。

    步輦圖

    《步輦圖》中畫面右側李世民端坐在六名宮女抬著的步輦之上,另有三個宮女分別在前後掌扇和持華蓋,左側站立三人。最右者身穿大紅袍,是這次儀式的引見官員。中間是吐蕃的使臣祿東贊,他拱手而立,髮型和服飾與中原地區不同,最左為一穿白袍的內官。

    按照畫家閻立本當時的地位和身份,他完全可能是這次歷史性會見的目擊者。所以,他筆下的人物非常真實、生動。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嚴,使臣祿東讚的幹練、謙和,引見官員和內侍的恭謹,年輕宮女的天真活潑,都各具特點,躍然紙上,祿東贊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氣質上的差別也有所表現。

    文成公主遠嫁的前前後後(下)

    對於祿東贊求親的過程,史書上有演繹出了很多無聊的橋段。

    藏地史書中記載,這次祿東贊又攜帶了三個信封給唐太宗,其上又寫著“如果不嫁公主,我帶多少兵馬,踏平大唐王宮之類威脅的話。”

    以上情節,參見尺尊公主入藏故事,不過大唐的實力遠非泥婆羅可比,估計松贊干布不會腦抽到如此程度。

    其他史料則記載,祿東贊在長安求親過程中,受到了六道難題的考驗,史稱“六難婚使”:

    第一道難題是比賽用絲線穿過九曲明珠;

    第二道難題是辨認100匹母馬的馬駒;

    第三道難題是辨認一樣粗細的松木段的頭尾;

    第四道難題是考驗使團吃肉、喝酒、鞣製羊皮的能力;

    第五道難題是辨認出宮的路線;

    第六道難題是從200個年齡、相貌、身材、打扮、穿著完全一樣的妙齡少女中間,指認出文成公主。

    祿東贊憑著豐富的經驗和過人的才能,戰勝了所有的對手,博得了唐太宗的誇獎。最終,唐太宗當眾宣佈,將文成公主許配給松贊干布。

    從漢史上的記載來看,祿東贊在大唐出使的過程中,得到了唐太宗的賞識。太宗皇帝封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並想將琅琊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妻之。

    祿東贊以求親使命尚未完成,且家中已有主婦為由推辭。許親給祿東贊除了唐太宗欣賞他個人的才華之外,也是離間吐蕃君臣的一條妙計。否則,太宗皇帝是不會在一個求親使節身上動心思的。

    如果祿東贊欣然接受唐朝賜予的婚姻,這必將會遭到松贊干布的猜疑。誘發吐蕃君臣不合,使他的才華不能為吐蕃所用,斷去松贊干布一臂。

    假如祿東贊能留在唐朝為官,大唐有了熟悉吐蕃情況的臣子,這對大唐的重要性又豈是一個公主的外孫女可以比擬的。

    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作為一代雄主的太宗皇帝,已經開始把吐蕃當成了潛在的對手,加以研究並開始佈局。對於李世民這種層次的帝王,他的每一個決定都必然有其深層次的考慮,隨時隨地都在給別人挖坑,這也是歷史細節中令人不寒而慄的殘酷。

    祿東贊作為吐蕃名相,自然是看出太宗皇帝挖的這個坑,果斷的繞開了。就是他沒看的那麼遠,估計他也不敢答應。目睹過鬆贊乾布用鐵血手段清洗朝臣,他深知,這次他的使命是給贊普求婚,結果贊普還沒“尚公主”,他先娶了唐朝公主,除非他不回吐蕃,否則必定性命難保。

    但李世民顯然還不想就這麼放過他,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啟程入蕃的隊伍中,沒有祿東讚的身影。他被李世民強留在了長安,直到文成公主在青海見到了松贊干布才被放歸吐蕃。

    公元641年正月的一個黃道吉日,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護送下,登上了遠嫁吐蕃的道路。唐太宗十分重視這次聯姻,親自到長安城外送別。

    在這次成功的政治聯姻中,大唐和吐蕃收穫了各自的國家利益。唐朝得到了吐蕃請罪的表章和名義上的臣服,並迫使吐蕃退出了侵佔的吐谷渾、白蘭、党項土地,維護了大唐在西域的勢力範圍。

    隨著吐蕃的臣服,大唐再次確立了他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朝和吐蕃都得到了一段寶貴的和平時光,並使唐朝騰出了精力在西域繼續開疆拓土。

    吐蕃則得到大唐對他在西南地域強國的認可,提升了吐蕃在西域諸國中的地位,發展大唐友好關係,使唐朝先進的文化、醫學、算學、天文曆法、工藝技術、貨物貿易,得以進入吐蕃,為吐蕃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隨著唐朝商路不斷向南拓展,長安、成都經由拉薩直至天竺的商道被開拓出來,從此這條以茶馬為名的古商道,在各個國家之間的物資交流中,產生了深遠而超脫朝代影響。

    文成公主,公元625年(唐高祖武德八年)生於任城(今山東濟寧),漢史中只記載是唐宗室之女。其父為誰史書未有記載,多猜測為江夏郡王李道宗。

    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因戰功被封為任城王。他的女兒就生在任城,唐太宗決定派他護送文成公主出嫁,不知是不是為了讓他能有多點時間陪陪女兒。

    江夏王李道宗除了被猜測是文成公主的親生父親以外,他本人也不是個繡花枕頭。他在唐朝初期,就是一名重要的將領。一生參與破劉武周,破王世充,滅東突厥、吐谷渾,徵高句麗等諸多戰役,為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在唐朝初年的宗室人物中與李孝恭並稱為賢,太宗在晚年評價他為與李世勣、薛萬徹二人齊名的名將。

    他被任命為送親護衛使,除了身為宗室親王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參加了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李靖平滅吐谷渾的戰爭,熟知青海湖周邊的地形道路,派遣他帶兵保護文成公主,可保送親隊伍無虞。

    當時,從長安到拉薩有兩條道路,其一是走青海而後南下入蕃,另一條是南下康地而後西去入蕃。

    最終,李道宗選擇了第一條線路,從青海南下入蕃,雖然道路遙遠。但和康地道路高山重重比起來,顯然更利於龐大的送親車隊行進。

    文成公主送親的車隊非常龐大,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鑑》記載,文成公主的嫁妝除了各種珍寶、綾羅綢緞外,還包含佛經、典籍共三百六十卷,醫方藥典四百四十冊,天文歷算三百種,工藝製造六十法,以及各種農作物的種子等物品。

    除此之外,送親禮物中最為珍貴的是釋迦摩尼十二歲等身像。這座釋尊等身像和八歲等身像一樣,都是佛祖親自繪圖、監造並親自開光的佛教聖物。

    據藏文古籍《松贊干布遺教》記載,公元4世紀,印度國王達爾瑪巴拉為感謝中國前秦皇帝苻堅資助他擊潰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將其中一尊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奉送給中國。

    為了迎請這尊至寶,松贊干布特地命祿東贊攜帶了一尊用六公斤黃金塑造的綠度母像,作為獻給唐朝皇帝的見面禮。

    太宗皇帝見到這尊面帶微笑、頭略微側傾的綠度母坐像時,心生歡喜。下旨將這尊綠度母菩薩,供奉在當時最大的皇家寺院—唐開元寺內。

    後文成公主入藏時留下了等身像的蓮花寶座,太宗命人將綠度母菩薩坐像置於釋尊蓮花座上。據說,此時綠度母菩薩顯靈開口言到:“且由吾代釋尊護佑眾生。”

    從此,這尊綠度母坐像的聲名遠播,廣受膜拜。清康熙年間,這尊綠度母坐像被移至西安西北角的廣仁寺,廣仁寺就成為國內唯一的綠度母菩薩道場。

    經過艱難的跋涉,送親的隊伍終於到達了柏海(青海札陵湖)。松贊干布也從拉薩趕來迎接,為了表示誠意,他穿上唐王朝的衣冠。以唐朝女婿見岳父的禮儀拜見了送婚使李道宗,然後,才領著文成公主和送親隊伍返回了吐蕃國都。

    文成公主入藏途徑的地點,流轉著大量和她有關的傳說。這些傳說不光流行在藏地,就連青海湖、日月山、倒淌河這樣的漢地也廣為流傳,這從側面反映了漢藏人民對於唐蕃和親的支援,畢竟對於升斗小民來說,和平穩定、經濟繁榮才是最重要的福祉。

    隨著兩尊釋迦摩尼等身像到達吐蕃,拉薩這個地名終於出現在藏族的歷史上。拉薩河谷平原原名“吉雪沃塘”,拉薩河原名“吉曲”,藏語意為“歡樂之水”。“吉雪沃塘”,也就是“歡樂之水的肥沃平原”之意。釋迦摩尼等身像到達後,拉薩終於名正言順的成為了藏語中的“神佛之地”。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到達拉薩時,紅山上的布達拉宮已經修建完成,得償所願的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據說,數萬身著盛裝的男女彙集到紅山之下,參加這一盛大的典禮。在典禮上松贊干布正式賜予文成公主贊蒙(王妃)的稱號。

    藏曆四月十五號,後世定為“薩嘎達瓦節”。據說,這一天是佛祖釋迦摩尼得道的日子,也是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吉日。

    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後,唐蕃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繁榮,漢地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開始潛移默化的滲入吐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吐蕃歷來有赭面的習俗,而文成公主成長在漢地,不喜吐蕃這一習俗,於是松贊干布下令禁止藏民赭面。

    松贊干布也開始身著綢衣,直到近代,西藏的高階官吏仍然戴著源自唐代進士的金翅白紗帽。同時,他派遣吐蕃貴族子弟去唐朝學習《詩》、《書》等漢地經典。等到赤德祖贊時期,出訪唐朝的吐蕃使節們不但能說流利的漢語,而且經常能引經據典。

    文成公主在吐蕃也不是一味的推行唐風漢化,她也努力的融入到吐蕃人民之中。與一塊入蕃的漢族侍女一起,教吐蕃婦女紡織、刺繡。她以自己的勘輿知識,勘察西藏拉薩等地地形,協助松贊干布選址設計了大、小昭寺。

    自文成公主進藏,中原地區先進的農具製造、紡織、建築、造紙、釀酒、碾磨等生產技術和歷算、醫藥、天文等科學知識,陸續傳到吐蕃。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吐蕃每年還派出使者到長安貢獻方物,更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係。因此,文成公主入蕃聯姻,是唐蕃關係史上的一座豐碑。無論是誰都無法詆譭,文成公主在藏區人民心中崇高的地位。

    故事都看到這兒,您賞個關注再走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永遠的忠誠》觀後感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