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220686403821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順應天時節氣,形成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原本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承載著人類情感與精神最深在的期許與渴望,在生生不息地傳遞過程中,積澱為一個地域、一個族群、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最恆久最穩定的共同記憶。隨著人類發展程序的演進、民族與國家的興替,許許多多鮮活的歷史與記憶消失在不可抗拒的變革與變遷中迅速消失,彷彿不曾存在過。然而不可思議的,許多消失的東西,在一些倖存下來的民俗中得以儲存,像我們生命的基因密碼,證明著我們是誰,從哪裡來,也證明著這些民俗文化存在的魅力與價值

      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經濟民俗學、消費民俗學、風物傳說的宣傳與旅遊業的興起等引起民俗學界的關注和重視,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亦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當今文化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滲透了民俗文化的因素,經濟與民俗文化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現代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世界大趨勢和人類文化發展的推動下,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經濟的關係是值得關注的。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培育文化產業,這是我們必須深思和解決的實際問題。那麼我們用經濟學觀點和原理來指導民俗文化建設實踐,抓住機遇,立足實際,面向市場,把民俗文化建設與發展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變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

    文章分析了經濟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揭示了民俗文化與經濟的密切關係,探討了民俗文化的經濟功能,民俗文化伴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產生、發展,同時,它如同其他文化、藝術、教育、法律等上層建築一樣,能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各個經濟領域和生活領域裡,不斷地影響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另外,民俗文化對消費傾向還具有影響作用,主要從對消費價值觀的影響,對消費審美心理的影響,民族性格傾向在消費行為中的反映,民風民俗導致消費偏好和消費禁忌四個方面體現出來;從民俗文化在經濟領域中的價值取向來看,民俗文化因素在經濟領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對經濟全球化產生重要的影響,民俗文化發揚光大可以促進全球經濟的繁榮,同時全球經濟的騰飛與發展帶動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以民俗文化為導向平衡國民經濟的供求關係,是新形勢下民俗文化的價值取向,民俗文化的開發是西部大開發必然的憑藉,在國際貿易的交往中,重視民俗文化,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導向作用,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國際市場,立足國際市場;在市場經濟中,民俗文化從不同方面實現其應用價值,【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對發展現代時裝產業具有借鑑意義】,【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現代餐飲業中的開發與建設】,【中國傳統居住文化對現代住宅發展的啟示】以及【民俗旅遊的開發】,以上四個方面有力地說明了民俗文化對發展經濟的重要作用。

      一、【民俗文化在旅遊中的價值】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遊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中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中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蹟的佔26%,而對華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中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樸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中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繫著該民族成員的民族情感。透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瞭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遊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民俗文化的傳承對新農村建設的價值】

        新農村建設是新的鄉村運動,它是相對農村城市化而言的。新農村的文化建設要建設與城市不同的文化空間、倫理價值觀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俗文化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對農耕生產、生活方式的記錄。比如,嘉興有個民俗“打蠶花”,就是把蠶蛹放到女孩的胸脯上揉搓,用體溫焐發蠶花,這在城市裡是不會發生的,舊時可是在農村裡的時髦姑娘間流傳;再比如,桐廬的剪紙,那可就是時尚了。姑娘們把紙花剪出來貼到鞋子上,剪紙的流行樣式一年一年都要換的,大家都要模仿。

      另外,文化能提升幸福指數,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在缺少文化準備的情況下進入的。市場經濟對世態人心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新農村的倫理價值觀也需要新建,而舊的民俗中,就有很多的資源可以傳承,比如,磐安縣尚湖鎮成立了夕陽紅老人協會,就是把從前的宗族治村變成了現代法制條件下的“家長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唯有明朝帝陵沒有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