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章魚

    《高興死了》的作者珍妮·羅森,是一位專欄作家,也是一位抑鬱症患者,從小她就和內心的焦慮與黑暗鬥爭。

    2010年,她開始寫部落格,用一種戲謔和幽默的方式,和網友們分享她與病症相處的故事。她還在推特上組織了一場抗擊抑鬱的運動,口號就是「#高興死了」,立刻得到無數人的相應,大家互相鼓舞,從抑鬱症手中奪回自己的生活。

    這本《高興死了》是亞馬遜年度圖書,獲得了4.5星的壓倒性好評,並且登上了《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的暢銷榜。

    這本書只講了一個主題:面對負面情緒的折磨,作者如何讓自己高興起來。

    我想要瘋狂地高興起來,出於純粹的憤怒。

    我瘋狂收集每一個快樂的瞬間,用它們回擊每一個糟糕的日子。

    她在裡邊分享了和抑鬱症抗爭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了無數自己大開腦洞的幻想。

    所以這本書一半會讓人感到溫暖和感動,一半還會讓人笑出聲來。

    不論我們是否經受抑鬱症的折磨,不論我們是否要去抗爭疾病,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和焦慮、失望、低落等等黑暗的情緒抗爭,每個人可能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力量。

    我建議你可以把這本書當做一本睡前讀物,也許在讀完一兩章之後,進入夢鄉,第二天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似乎更明媚了一些。

  • 2 # 王子媽88

    當初看到這本書,就被書名《高興死了》吸引到。書封還有一句話:我正在人生低谷,我現在高興死了!想要看看一個患有抑鬱症、處在人生低谷的人怎麼做才能“高興死了”。

    剛一開啟書,映入眼簾的居然是查爾斯·狄更斯、海明威、簡·奧斯汀、莎士比亞這些各個時代的寫作“大佬”給作者的讚譽,一下子就被作者的腦洞吸引。

    本書作者珍妮•羅森是美國記者、專欄作家,她不僅患有重度抑鬱症,還有中度焦慮症、暴躁症、睡眠障礙等一系列精神病。她會看到白大褂暈倒,還會扯自己頭髮,抓自己面板,並且還有“另外一個自己”在叫囂著讓她結束自己的生命……而且她的愛好也比較奇怪,她喜歡那些死去的動物製成的標本,並且常常語出驚人。

    本以為這本書是關於一位抑鬱症患者與病魔做鬥爭的勵志故事,但沒想到,裡面確是一個精神病段子手關於自己生活的絮絮叨叨,書裡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心理獨白,文字幽默風趣,也不失細膩。全書看來並不枯燥,而在這些瘋狂的故事中,穿插著很多溫暖人心的句子,來體會一下:

    1.想要成長就必須承認: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充滿著各種不想被公之於眾的古怪特徵。

    2.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那份災難、瘋狂或戲劇性,然而我們對待這些可怕事物的不同方式,會讓結果截然不同。

    3.假裝你很擅長。我假裝自己很擅長,而且不知怎麼的,我就真的變得很擅長了。

    4.人生就是一邊光彩明亮,充滿魔力,總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總有好運降臨;而另一邊渾身是傷,跌跌撞撞,永遠跟不上現實的步伐。

    5.每個人都有一種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只要你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找到它。

    6.我們有自己的天性。作為父母,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了解到你的孩子既和你完全不同,又和你完全相同。

    ……

    讀完全書我在想,一位精神病患者怎麼可以活得這麼歡樂呢?

    是接納。

    首先是作者自己對自己的接納,全書充滿了“我是神經病我怕誰”的感覺,她並不會因為自己和別人不同而表現出痛苦,我想即使別人對她的某些行為投來異樣的眼光,她也只是攤攤兩手,理直氣壯告訴對方:我就是精神病啊!她完全接受了自己是個精神病,甚至還享受其中。而且她把她的精神世界勇敢大方的展示出來,本身就是一種完完全全接納,也是在告訴跟她一樣的人:親愛的,不必擔憂,不必自責,你只是和所謂的“正常人”有一點不同而已,這也是正常的。

    另外是家庭的接納。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丈夫維克多對她寬容的態度,即使是作者把一隻死了的熊腦袋做成的標本放到丈夫枕頭旁邊,他也不會生氣。作者慫恿他進行婚姻諮詢,他對諮詢師說的也都是自己妻子的好。他並不是精神病患者,只是他看到並能理解那些精神病患者的想法。還有作者父母的理解和寬容,母親說她不是精神病,只是和別人不一樣而已;父親還會配合她千奇百怪的想法,甚至還幫她留意那些她喜歡的標本……雖然她們家有遺傳的精神病基因,但並不妨礙他們是歡樂的精神病家庭。

    反觀我們所謂正常人,大家一直致力於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而忽視了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可是我們在遇上所謂的“問題”的時候,總會不想面對,甚至想要去壓抑住。

    我們總覺得應該努力往前,時刻充滿雞血。心情低落是不好的,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有和別人想法不一致的地方就是另類的。可是,當我們強顏歡笑,附和著別人的話,跟著大家做同樣的事,我們是發自內心的嗎?

    也許,正因為我們忽視了自己的內心,也就不會關注別人的內心世界。作者有個比喻,大致是這樣:一個人如果胳膊斷了,大家會覺得很痛;但如果一個人得了抑鬱症,別人就會覺得是不是生活過得太安逸,整天胡思亂想的結果。對於看得見的傷口我們能感同身受,看不見的傷,並不代表不存在。

    希望我們能完完全全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對生活少點嚴肅,多點幽默感,正視我們經歷的傷痛,因為只有接受自己糟糕的樣子,才能擁有自己最好的樣子。也去接納別人的不同,對於我們不瞭解的,至少可以保持沉默,而不是出口傷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高州中學600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