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yysimple
-
2 # 鈴蘭王強
這個問題,關鍵是必須以事實為根據。
做家長的 需要從孩子角度瞭解情況,從老師角度、從同學和當事的相關人,都瞭解情況。從客觀事實角度,如果的確是老師對孩子冤枉了。那麼。需要做以下幾件事情:
1、家長單獨跟老師溝通,把我們家長了解到的真實情況,跟老師彙報溝通,尊重和真誠的與老師交流,目的讓老師意識到 的確是他誤解和冤枉了我們的孩子。
同時我們也要向老師 彙報,孩子被冤枉後的 情緒和對老師可以公正對待的渴望期盼的心情。
另外,我們家長也要表達 對老師的感恩之情。我們相信老師初衷是 為孩子責任,對孩子教育嚴格,是老師對孩子期望更多。俗語:關心則亂,所以老師可能忽略的一些細節而出現的冤枉。
我們家長與老師既然都是為了 孩子健康成長,既然目的一致,那麼 我們也相信 老師對孩子的負責心 比我們家長更大更全面。
所以,我們請求與老師 商量 用什麼方法 既尊重老師,又保護孩子的積極正向引導。
2、無論什麼方法、(只要與老師協商,老師一定會可以 ) 都要讓孩子 實實在在的體會到了自己 被冤枉的事情 被平反了。 這個是從孩子的心理角度必須的。
孩子從學齡前就開始逐步發展了自我評價 ,也還是懂得體驗到了很多複雜的情緒了。例如 內疚,嫉妒,等等。
被冤枉,孩子就會出現強烈的消極情緒體驗(焦慮、煩躁、對抗、憤怒等),進而自我評價也是消極(矛盾、自卑、否定等),這些不處理,孩子就會把本次事情 當作今後事情的模板。按本次事情 做標準去 看待事情和周圍人 和自己。 這都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品質形成的。
我們大人感覺可能是小事一樁,冤枉一次無所謂,但孩子成長的涵義就是從每一件日常小事的 處理和體驗中,收穫到人生的品質和人格建立的。我們大人要培養孩子的良好人格品質,讓孩子未來成為健康合格的人,那麼今天,孩子身上的任何小事,都不能忽略,也不能隨便的錯誤對待。任何錯誤對待就是對孩子的誤導。
總之,如果孩子真的被冤枉,希望家長與老師 都在為了孩子健康未來的前提下,彼此尊重,彼此坦誠,找一個糾正冤枉的時間,讓孩子獲得平反。大人的面子與孩子的未來相比,大人的虛榮心 一文不值!!而且恰恰都是由於成年人的面子,給孩子成長帶來了 巨大的一生的負面影響!!
面子不是自尊!!自尊是對自己的評價,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面子是自己角度的自我保護,不惜犧牲他人利益的 維護的東西!
至此,孩子被冤枉,只要成人放棄 面子,放棄為了自己面子 而用孩子一生成長做代價, 那麼,被冤枉的孩子,就非常容易的獲得正確積極的處理和糾正!
回覆列表
我發現兒子的情緒有些低落。回家的路上,他也不像平時那樣,嘰嘰喳喳向我講述幼兒園的事情。我猜一定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所以特意拐進超市,買了他喜歡吃的果凍哄他開心。
果然,吃到好吃的,他似乎心情好了許多。我才問:“寶貝,今天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嗎?”
他嘟起小嘴:“媽媽!今天下午,老師冤枉我了。”
果然有狀況!我瞭解兒子的個性,要強,自尊心強,很在乎老師的評價。我繼續問:“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你能給媽媽說說嗎?”
“下午加餐,吃的奶油蛋糕。諾諾把奶油抹到了牆上,老師非說是我抹的。我都說了三遍不是我弄的,她還是不相信……”在兒子的訴說中,我弄清了事情原委,是諾諾把奶油抹到牆上玩,結果他看到老師走過來,就趕緊溜了。當時兒子正好站在現場,於是老師就認定是他乾的。說了他兩句。
知子莫若母,我相信兒子確實是被冤枉的。我能體會他內心的小委屈。我趕緊肯定他,寬慰他:“兒子,媽媽絕對相信你!”
兒子露出了笑容:“真的嗎,媽媽?您相信我?”可是瞬間他眼裡的光芒又暗淡了下去:“可是,老師不相信!我都給她解釋了三遍,她還是不相信。”說完又嘟起小嘴。
忽然,他又說:“媽媽,要不明天,你跟老師說一下吧?”
我沒有立馬接話。我在考慮該不該接受兒子的提議。如果我替他向老師解釋,似乎這場冤案就得以昭雪了。但是我又覺得,這僅僅是解決了他這一件冤情,想必他以後還會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冤情。我肯定無法一一幫他去解釋和作證。與其幫他去洗刷冤情,不如教他如何面對被人冤枉,學會自己去處理這種情況。
於是我先給兒子解釋了:“老師肯定不是故意冤枉你的。或許當時她太忙了,沒能好好聽你解釋。再說老師要面對你們這麼多調皮的小朋友,自然無法做到事事公正。我們要原諒別人的無心之錯。”我想先把他的心結開啟,教他把心胸開啟。
然後我又肯定他:“你向老師解釋不是你做的,這很對。別人冤枉了自己,就要勇於澄清事實,即使別人一時不相信,但說出來你心裡會舒服些。而且如果別人真的不相信,起碼你知道自己沒有做錯,你依然是好孩子。”
最後我建議他:“由媽媽去向老師澄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老師當時不聽你解釋,是因為當時在班上,她很忙。你要不要試試,私下裡再找老師澄清此事呢?也可以找個當時在場的小夥伴,幫你做證……”
最終,兒子接受了我的建議,第二天自己去找老師澄清此事。
對於後續結果已經不重要了,我想,兒子已經學會了如何面對被人冤枉。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無法為孩子鋪平所有的路,無法代替孩子成長,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告訴孩子該怎樣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