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Yuá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後,以國(邑)名為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原軫,原憲,原壤,原復等。 得姓始祖 先軫(?-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幹,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又據《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為晉國所滅,原伯子封於先軫,號稱原軫,其後有原姓。故原氏後人奉先軫為原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源流 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 (爵)。史稱原伯貫, 受封於原國。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於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後,原氏後人從此流散各地。
原(Yuá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後,以國(邑)名為氏。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原軫,原憲,原壤,原復等。 得姓始祖 先軫(?-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幹,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又據《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為晉國所滅,原伯子封於先軫,號稱原軫,其後有原姓。故原氏後人奉先軫為原姓的得姓始祖。 姓氏源流 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夏代,“少康遷原(國)”。周武王滅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為原伯 (爵)。史稱原伯貫, 受封於原國。 原,伯是他的氏。 官職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沒有"氏"的。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滅。其後人以姬為姓,以原為氏。諸侯國之間不斷戰爭,兼併到天下只有100多個諸侯的時候,原國還存在。由於原國很小,打敗一次就舉國遷徙一次。遷徙三次之後,原氏後人從此流散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