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20nm,是一種透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迴圈。
該病毒最早於1947年偶然透過黃熱病監測網路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發現。
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
最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島,更大的一次流行於2013年-2014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感染了約32000人。
伊蚊還傳播黃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種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黃熱病毒,也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
幾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隨伊蚊傳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後。類似的規律開始於2013年,當基孔肯雅病毒從西到東傳播時,寨卡病毒緊跟而來。寨卡病毒透過蚊蟲叮咬傳播。
被感染後的常見徵狀包括髮燒、疹子、關節疼痛、肌肉疼痛、頭痛和結膜炎(紅眼)。其病情通常較溫和,徵狀可持續數日至一週。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預防和治療寨卡熱。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單股正鏈RNA病毒,直徑20nm,是一種透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迴圈。
該病毒最早於1947年偶然透過黃熱病監測網路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尚尼亞人群中發現。
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
最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島,更大的一次流行於2013年-2014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波利尼西亞,感染了約32000人。
伊蚊還傳播黃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種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黃熱病毒,也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
幾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隨伊蚊傳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後。類似的規律開始於2013年,當基孔肯雅病毒從西到東傳播時,寨卡病毒緊跟而來。寨卡病毒透過蚊蟲叮咬傳播。
被感染後的常見徵狀包括髮燒、疹子、關節疼痛、肌肉疼痛、頭痛和結膜炎(紅眼)。其病情通常較溫和,徵狀可持續數日至一週。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以預防和治療寨卡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