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我個人的認知裡,喜劇就是為了讓人開心,讓人忘記煩惱,可是近幾年的喜劇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劇總是在結尾處煽情,突然的反轉,即使讓人耳目一新,可是有時候太生硬了,有種為了讓觀眾哭而哭的感覺。我個人感覺有點難受,並且這種趨勢愈演愈烈了,基本每個小品都是這樣的,有誰能解答下嗎?
9
回覆列表
  • 1 # fuffu3

    不止喜劇小品啊,很多藝術作品,包括電影,小說,電視劇等等都喜歡昇華一下主題,也就是問題中所說的抒情一下。

    究其原因,作為門外漢,我想不過是三點,第一,創作模式的僵硬化!第二,藝術作為一門學科的副作用吧!第三,藝術成為娛樂產品的必然!

    先談談我最關心的問題,那就是人的問題!其實,我最近也在反思這個問題,即藝術家的藝術素養培養問題。從現在很多的流毒來說,明顯看到作為藝術作品,這些東西,所謂流行歌曲也好,熱門小品,電影,小說也罷,往往看不到什麼藝術想象力,或者叫感染力。藝術家反而是最缺乏藝術素養的一群人啦!

    為什麼會這樣?

    中國也有很多的藝術類院校,每年也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接受藝術培養,每年又有成千上萬的合格畢業生去奔赴藝術創作的一線!

    我想究其原因就在於,藝術家的培養更應該著重靈魂的塑造,而不是技能的嫻熟!也許,一個用心去創造藝術的藝術家,才是藝術類院校培養的目標和結果吧!

    另外,創作模式僵化和娛樂產品的必然,這兩個是一個問題!

    當藝術被大眾需要的時候,必然帶動藝術產業的發展,說到產業,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流水線上的產品!就比如,好萊塢的各種大片,就是一種典型的商業化的藝術!既然如此,想必哪種產品好賣,就大量生產哪種產品的這個思路,大家也就好理解了。

    實話實話,我不反對把錢和藝術結合起來,我反對的是那種吃相難看,在上,不尊重觀眾,在下,不尊重藝術的流氓騙子!

  • 2 # 星爸萌娃

    不可否認,藉助喜劇的形式來對映當今的生活,這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在《喜劇總動員》中,演員們不到一週甚至更短的時間來創作一出喜劇,的確面臨了很大的困難。雖然是喜劇,但但凡加入情感元素的喜劇,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欣賞喜劇節目的同時,大家渴望可以得到一些共鳴的效果,正是因為喜劇中加入了情感的因素,才令觀眾們找到了共鳴,由開懷大笑到傷心流淚,由笑看人生變成思考人生,喜劇雖不該如此,但喜劇本就如此。

    每一個喜劇人其實都是很辛苦的,他們不像鮮肉們那麼招人喜歡,長得醜的人都是努力的人,作為一個喜劇演員,他們付出的遠比我們看到的要多的多。創作的節目越多,就會越陷入瓶頸,越陷入瓶頸,就要想法去突破。

    一個成功的喜劇節目,觀眾看的開懷大笑,而演員們早已習以為常。由喜到悲的轉變,或許,這是對喜劇演員自身的對映吧。面對每一個喜劇節目,每一個喜劇演員,我們不該去挑刺,而是應該去尊重。因為他們給我們奉獻的,不僅僅是舞臺前的三分鐘,還有舞臺後的上千次排練!

  • 3 # 賞析電影

    我覺得這個事情要分兩當面說,第一種是小品結構很好,笑點很充足,而結尾昇華主題或者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能讓大家不僅僅笑了的同時,還能透過小品感悟些什麼,這種小品說實話大家可能接受度能高一些。有幾個典型的比如賈玲的《你好,李煥英》,喬杉修睿的小品《我們》,和崔志佳潘斌龍的小品《老爸》。沒看過的歡迎去看看,絕對的好作品。第二種是,小品整個沒什麼笑點,整個結構就為了最後的抒情做鋪墊,最後的抒情也是強行讓人感動,這種小品真的挺沒意思的,因為他背離了喜劇的初衷,沒有了笑點就沒有基礎,強行的抒情不僅不讓人感動反而讓人反感。

    至於說原因,我覺得就是因為官方支援小品要笑中帶淚,要笑的同時有點感動,這種小品就是最高階的,比如很多晚會就大力支援這種小品,不僅僅晚會,就算比賽的舞臺比如歡樂喜劇人之類也都是一個抒情的小品得票高(當然也有例外但抒情小品一定有加分)。

    換句話說就是雖然你我都討厭單純抒情的喜劇小品,但是還是有很多大眾認可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看著好多人在噴小品抒情但是小品抒情的情況依然很多,官方的支援,很多群眾的支援,讓做小品的人不得不往抒情靠攏,不得不讓自己的作品抒情,我相信有的喜劇人也是逼不得已的。

    不過說起來這種情況已經好轉很多了,今年的喜劇人看到好多喜劇人都在作品裡呼籲小品不要光抒情,雖然如此,小品抒情說實話在我眼中應該是斷不了的,只能期盼做喜劇的一定要把歡樂和笑帶給大家,如果主題剛好可以昇華,有點抒情我不反對(我覺得這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情況)。但是如果整個作品以抒情為中心,那真的以後的小品都沒法看了。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個沒抒情的小品,肖旭肥龍的《恆氏肉餅》,我看過最好笑的小品之一了,這種搞笑到極致的小品在我心中永遠是最棒的小品。

  • 4 # 阿無推文掃文札記

    可能…是因為春晚小品就喜歡正能量、喜歡教育人吧(為什麼春晚小品這樣大家都懂哈),然後這個風氣就流行起來了。

    也可能是小品的演員、編劇看別人抒情了,就覺得自己不抒情就沒別人高階,看起來不高端了沒內涵了。於是都挖空心思在結尾抒情一把,創造淚點,來個昇華。

    可是……

    我要是想哭一下我為什麼不去看催淚小說呢?

    我要是想思考人生我幹嘛不去看嚴肅文學呢?

    我要是想看有笑有淚有內涵的影視作品我為什麼不去看電影呢?

    我看小品就是要笑!要放鬆!好不好!

    小品演員們認真創作,別用惡俗梗、別抄老梗、別譁眾取寵,這樣就不低階了,不是非要昇華才高階。

    有一些抒情的小品故事也確實動人,我也被感動了,但是感動完了又覺得不對味,感覺是看了個有笑點的紀錄片、微電影,就是不像看了小品。

    而且,現在有的小品創作也挺不走心的,前面無聊沒意思,後面強行煽情生硬刻意,簡直從頭尬到位,以至於現在我越來越不愛看小品了,更喜歡看相聲,不亂煽情,又都是靠包袱搞笑,不靠什麼誇張又造作的扮相和肢體動作來製造無趣又刻意的笑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去的農民吃飯時,為什麼喜歡用手端著碗在院子裡圍著一堆人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