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圭海四記

    中國的漢字真是博大精深,每一個字都是集合了古人超凡的智慧和上千年的經驗,完全不是在隨意的場合一氣呵成。

    “鮮”字更是其中的典型與形象代言字,曾經的我一直以為想要獲得“鮮”的舌尖體驗,只要把羊和魚混合一起烹飪便可達到,甚至電視劇裡的劇本也有此類偏向,但實際上各菜系中的菜品卻鮮少見到這樣的組合。

    中國的東南以漁鹽之利多講究鮮香,西北則以牛羊之美而講究原味天然,這兩個地理上的對角線似乎也從來沒有過飲食上的交集,好像各吃各的天地,完全不搭邊。而時至今日,我們對鮮味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味精,一種叫穀氨酸鈉的化合物。

    穀氨酸鈉的自然存有者不在陸地,而在於海,這是否意味著“鮮”並不完全如“魚與羊”簡單的呈現於我們面前的這麼簡單呢?

    我們從“鮮”字的字型演變史可以看出,至少在大小篆時期,鮮字便已經定型,而在這之前的金文則顯示的是羊在上,魚在下的結構。

    在清代的徽州曾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有個農民帶著四隻羊乘船擺渡過練江,因船太小,一不小心把一隻羊掉到水裡去。也真是奇怪,不一會一大群魚爭先搶食羊肉,各個吃得腦滿腸肥暈頭轉向的,恰巧一位漁民盪舟經過,順手撒了一網,把這群吃了羊肉的魚全抓走了。回家後,漁夫立馬殺魚準備下鍋,卻發現魚肚中各個裝滿了碎羊肉,於是便順勢去除內臟,將碎羊肉重新填入魚肚中,一道燒煮。這不燒不知道,一燒嚇一跳,這魚啊骨酥肉爛,不腥不羶,魚湯鮮美無比,羊肉更是奇香,風味極其獨特,怎一個鮮味了得。久而久之,這道菜也便成了徽菜中的名品。

    難道這就是鮮的由來,如果真這樣,倒是和金文的字型相近,不過我看著倒也挺像是一條繩子串著一隻魚,會不會是這樣子的呢?

    我們先看一下甲骨文的羊字結構:

    再對比一下金文的羊字:

    因羊而產生的字“善”的金文是這樣的:

    我們再看一下這張“鮮”字另類的金文版本,除了魚之外,怎麼看都是羊吖:

    好吧,看起來像是魚咬在羊尾巴上,那我們就做個大膽的推測吧,儘管我自己都有點不太相信:

    古代的人要獲得生魚並立即煮湯吃出它的鮮,想必是有困難的,一呢先要有養魚,二呢要現抓現殺現吃,這個在遠古時代似乎有些困難,因此魚要長久儲存一定得曬乾了或者醃製起來。而羊肉則相對要簡單些,羊比魚好人工蓄養,取肉可以生吃也可以煮著吃,人的本性自不必說,以羊的羶味加上魚乾的腥味,二者在古人的烹飪之下形成的腥香或許便是“鮮”的來源。

    正如現在南方熬湯的做法,排骨湯一定要加點魷魚乾提鮮,這道理是一樣的。

    立足圭海,一記八閩古今,二記半山半水,三記其人夷惠,四記奇文雜論。

  • 2 # 雪狐圭垚

    在古語上‘鮮’是很少見的意思,並不是指味道好。不過‘魚’加‘羊’吃在一起的確味道好!這個我試驗過,我有發言權。魚不是咱們平常吃的淡水魚,我也是偶然知道的。事情是這樣的,去年的時候,我們這裡有個什麼促銷會,就是許多外地人(東北人最多)來我們這裡賣東西,有賣衣服的,有賣海魚海帶的,還有各種雜七雜八吃的用的。我也和妻子混雜在人群中去看看,看看有啥可買的,畢竟那個促銷會里有許多日常用品比超市和其他市場上便宜的多。在會上有幾個攤位是賣海魚海帶還有海參什麼的,我看到攤位上有賣這種魚的

    其實我也不知道是些啥小魚,有人說是文昌魚,還有人說是銀魚,反正我也搞不清楚是啥魚,說是十五塊錢一斤,於是跟攤主搞價,最後買了二斤提回家了。我吃著味道挺好的。嘗過之後我就把這些魚放在一個紙箱裡,後來去上班就把這事給忘了。過了一段時間,妻子說她買了羊肉,把羊肉煮了,準備吃羊肉泡,讓我找一下上次我買的辣子醬,然而我卻忘了放哪裡了,於是就翻箱倒櫃地找,辣子醬沒找著,倒是把這魚給翻出來了,於是無意識的捏了幾根放在嘴裡嚼。當聞到羊肉香味後

    便走到廚房,隨手捏了一小塊羊肉放在嘴裡,放嘴裡嚼的時候才意識到嘴裡還有一點沒嚥下的魚肉,心想算了,好吃不好吃都放在嘴裡了吃了算了。和在一起嚼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的羊肉的羶味和小魚的那種淡談的魚腥味己徹底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似雞精味又不是雞精味的鮮美的味道!後來我又試著將羊肉和這種小魚放嘴嚼,發現羶味和腥味的確沒有了,但那鮮美的味道也覺得沒了,到目前為止,我還是不知是啥原因會有這樣變化。

  • 3 # VV櫻空釋VV

    查閱了不少書籍,才知道魚羊配那叫鮮!其實在淮揚菜中有一道名菜叫“羊方藏魚”就是將整塊方方整整的羊肉縫起來,裡面包著魚。有人試過鱖魚、鯪魚、鯉魚和鯽魚。其中最鮮的是鯽魚!此菜不但好吃而且還有故事。 據說廚師祖師爺之一彭祖,是堯帝的廚師,燒野雞最出色,得到賞識,賜予大彭國為其封地。相傳活了八百八十歲,有多太太也生了很多孩子,其中一個叫夕丁,彭祖很是喜歡,夕丁很小喜歡游泳與捉魚摸蝦。彭祖擔心淹著,禁止下河!有一次偷著下河捉魚,恰巧,彭祖也回來,其母親怕被發現,就順手把魚放進割開的羊肉裡,一起燉!彭祖吃了羊肉,感特別鮮美,與眾不同,於是加以追問,得知緣由後,連聲叫好! 作為食補的羊肉,也是秋補的重要食材,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羊肉可以和人參、黃氏相比,前補氣,羊肉補形。明代李漁《閒情偶記。飲饌部》對羊肉有描述:大意羊肉損耗最大,生折對半熟對半,百斤只剩念餘年,縮到後來只一段。百餘斤,宰而割之,只得五十斤,烹而熟之,又只得二十五斤。然生羊易消,熟羊易長,人未知之!初食不飽,食後漸覺其飽! 如今時尚界講究“混搭”,說不定百般嘗試後或許搭配出鮮美效果,當然任何創新都需要積累與科學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老師好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