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槍就是將木棍頭部削尖,古書記載:“削木傷盜曰槍”,又稱“肩二”、“一丈威”。漢代的槍與矛很相似,用長木或竹為杆,裝上槍頭,配以纓絡。槍流行於晉代,在唐代槍的風頭略輸於槊,到宋、明則達到顛峰。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矛的使用不便、功能單一。槍通常比長矛短,便於兩手把持,所以也有“半把為槍”的說法。槍包括金屬槍頭、毛制纓絡、木製槍桿、金屬槍鐓,長度從1米—1.8米不等,主要用於步戰、馬戰。也有超過5米的長槍,用於守城戰中向下刺擊登城之敵。槍頭比矛頭短很多,根據需要分為尖刺、雙刃、多稜三種。槍融合了矛與棍的攻擊方式,使用靈活。後期的槍更加入了戈、鉤甚至刀的功能,豐富了槍的作用。如雙鉤槍,單鉤槍,錐槍,抓槍,環子槍,素木槍,拐槍、蛇槍,火焰槍,鉤鐮槍,虎牙槍,雁翎槍,十字鐮槍等。在使用上,要求槍兵接受訓練的時間比矛兵長得多,通常為3—6個月,熟悉攔、拿、扎等攻擊動作,槍兵隨身還會配帶刀等短兵器,是步兵作戰的主要力量。武將通常會自行配備更加順手的槍,如攻擊面積很寬的虎槍、具備多種功能的龍牙槍等。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的出現在中國推動了戰國時期的到來。戟一般在古戰場上由將領使用,容易分辨便於統帥指揮。矛是刺擊類長兵器,槍和槊的前身。原始人在狩獵時用獸骨、尖石等銳器刺殺野獸,後來加上柄用來增加攻擊距離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佔其二,已經是主要作戰兵器之一,而到了三國時期,矛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
原始的槍就是將木棍頭部削尖,古書記載:“削木傷盜曰槍”,又稱“肩二”、“一丈威”。漢代的槍與矛很相似,用長木或竹為杆,裝上槍頭,配以纓絡。槍流行於晉代,在唐代槍的風頭略輸於槊,到宋、明則達到顛峰。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矛的使用不便、功能單一。槍通常比長矛短,便於兩手把持,所以也有“半把為槍”的說法。槍包括金屬槍頭、毛制纓絡、木製槍桿、金屬槍鐓,長度從1米—1.8米不等,主要用於步戰、馬戰。也有超過5米的長槍,用於守城戰中向下刺擊登城之敵。槍頭比矛頭短很多,根據需要分為尖刺、雙刃、多稜三種。槍融合了矛與棍的攻擊方式,使用靈活。後期的槍更加入了戈、鉤甚至刀的功能,豐富了槍的作用。如雙鉤槍,單鉤槍,錐槍,抓槍,環子槍,素木槍,拐槍、蛇槍,火焰槍,鉤鐮槍,虎牙槍,雁翎槍,十字鐮槍等。在使用上,要求槍兵接受訓練的時間比矛兵長得多,通常為3—6個月,熟悉攔、拿、扎等攻擊動作,槍兵隨身還會配帶刀等短兵器,是步兵作戰的主要力量。武將通常會自行配備更加順手的槍,如攻擊面積很寬的虎槍、具備多種功能的龍牙槍等。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的出現在中國推動了戰國時期的到來。戟一般在古戰場上由將領使用,容易分辨便於統帥指揮。矛是刺擊類長兵器,槍和槊的前身。原始人在狩獵時用獸骨、尖石等銳器刺殺野獸,後來加上柄用來增加攻擊距離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佔其二,已經是主要作戰兵器之一,而到了三國時期,矛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