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以嚴謹的態度回覆你這個問題。回覆你這個問題的動機在於前幾天和一個北郵大三學生因重度抑鬱而休學的家長朋友長達3個小時的聊天,深切的體會到這個家長內心深處的折磨和痛苦。
自閉症的孩子,又被比喻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又叫孤獨症,是一種由神經系統病變引起的廣泛性發育障礙,以社會交往障礙、語言溝通能力缺陷和行動刻板為主要臨床特徵。
自閉症,是一種終身性疾病,較輕的患者可以生活自理,而較重的孩子就需要終身的醫療護理和社會援助服務了。
從這個角度理解,自閉症之發病和流行,可對個體、家庭和社會產生嚴重的功能和經濟負擔。
對於自閉症的病因,業界一直存有爭議。
迄今為止,科學界和醫學界對於自閉症的原因也尚不明確。
早期的研究者多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對其進行闡述,像Kanne認為自閉症病因是因為父母的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養過分形式化導致的。
後來也有人提出了自閉症病因“冰箱父母”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患者的大腦並沒有損害,這是父母對孩子在心理上排斥和虐待,對孩子缺乏溫暖,使孩子在情緒發育中受到干擾,致使他們逃到一個夢幻的世界,可能是造成自閉症患兒語言障礙、社交退縮的原因。
現在人們對於自閉症的認知,主要認為其根本病因是生物學因素,其中遺傳因素和神經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遺傳因素:
科學人員透過對自閉症的雙生子研究、家族系譜研究、細胞遺傳學研究的結果,都證明遺傳因素與自閉症病因有關。
雙生子研究證實單卵雙生子的患病一致性顯著高於雙卵雙生子,遺傳機率大於90%。
家族系譜學研究的結論認為,病人直系親屬的發病率為2~7%,這遠遠大於一般人群患病機率的50~200倍。
對人體細胞的染色體研究認為,除14、20號染色體外,其他常染色體異常與自閉症發生有關,尤其是15號染色體。
神經因素:
神經因素的自閉症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腦結構和神經遞質功能失調兩個方面,研究顯示,鑑於患兒大腦相比正常人大,結構方面也存在異常。
透過成像技術發現自閉症患兒大腦的腦區灰質和白質侷限性肥大,額葉肥大程度最明顯,雙側杏仁核增大,左顳葉語言區體積較正常兒童小,額葉、頂葉生長比正常兒童慢。
對神經遞質功能失調的研究,發現約30%的自閉症患兒全血或血小板5-羥色胺水平增高,為正常兒童的1.5倍。同時5-羥色胺的結合點受體減少,這都提示5-羥色胺可能是自閉症的一個生化標記。
再後來,微生態學的研究也證實了自閉症患兒胃腸道菌群組成結構與正常兒童存在著較大區別,並透過糞菌移植的治療,發現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症狀。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表現為強烈而持久的情緒低落,且可以沒有刺激和時間誘因的情況下長期存在。臨床表現為心境低落和其處境不對應,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
思維遲緩的抑鬱症患者,思維聯想速度放緩,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生了鏽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漿糊一樣”。
意志活動減退的抑鬱症患者,意志活動呈現顯著而持久的抑制,就喜歡鎖在屋子裡,不想吃飯,不想學習,不想工作,不想動,甚至連刷牙洗臉也不想。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喪失樂趣和對生活的興趣。
抑鬱症者,情緒可以從悶悶部落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嚴重的可有自殺意圖或行為。
部分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明顯的焦慮和活動性激越,隔一段時間就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持續2周以上,多數患者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現在學者一般都傾向於抑鬱障礙的生物心理社會文化致病模型,諸多方面的共同參與和影響,導致了抑鬱障礙的發生。
生物學因素:
這方面的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和神經再生的研究。
心理學因素:
對抑鬱症發生的心理學因素,多認為心理學易患素質是冰倩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
有研究認為習得性無助和自我成長的過度苛求,也是心理學的致病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
幼年依戀關係的構建,家庭情感交流和成年突發事件的刺激是導致臨床抑鬱症狀出現的重要觸發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致病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而是互動作用,以及互動作用的出現點可為出現臨床症狀有重要影響。
從上述的介紹來看,自閉症多出現在嬰兒事件,且多為先天之生物學因素。而抑鬱症呢,儘管有遺傳因素,但如果沒有其他致病因素的刺激和互動作用,或可不表現出臨床症狀,所以抑鬱症多在青少年以及以後的時期出現,且多為有嚴重的刺激時間誘發。
而且抑鬱症不一定是終身疾病,且患病或出現臨床症狀較晚,部分患者還可以治癒,這是與自閉症不同的。
但願上述回答對題主有益。
嘗試以嚴謹的態度回覆你這個問題。回覆你這個問題的動機在於前幾天和一個北郵大三學生因重度抑鬱而休學的家長朋友長達3個小時的聊天,深切的體會到這個家長內心深處的折磨和痛苦。
自閉症自閉症的孩子,又被比喻為“來自星星的孩子”。
自閉症,又叫孤獨症,是一種由神經系統病變引起的廣泛性發育障礙,以社會交往障礙、語言溝通能力缺陷和行動刻板為主要臨床特徵。
自閉症,是一種終身性疾病,較輕的患者可以生活自理,而較重的孩子就需要終身的醫療護理和社會援助服務了。
從這個角度理解,自閉症之發病和流行,可對個體、家庭和社會產生嚴重的功能和經濟負擔。
自閉症的病因對於自閉症的病因,業界一直存有爭議。
迄今為止,科學界和醫學界對於自閉症的原因也尚不明確。
早期的研究者多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對其進行闡述,像Kanne認為自閉症病因是因為父母的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養過分形式化導致的。
後來也有人提出了自閉症病因“冰箱父母”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患者的大腦並沒有損害,這是父母對孩子在心理上排斥和虐待,對孩子缺乏溫暖,使孩子在情緒發育中受到干擾,致使他們逃到一個夢幻的世界,可能是造成自閉症患兒語言障礙、社交退縮的原因。
現在人們對於自閉症的認知,主要認為其根本病因是生物學因素,其中遺傳因素和神經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
遺傳因素:
科學人員透過對自閉症的雙生子研究、家族系譜研究、細胞遺傳學研究的結果,都證明遺傳因素與自閉症病因有關。
雙生子研究證實單卵雙生子的患病一致性顯著高於雙卵雙生子,遺傳機率大於90%。
家族系譜學研究的結論認為,病人直系親屬的發病率為2~7%,這遠遠大於一般人群患病機率的50~200倍。
對人體細胞的染色體研究認為,除14、20號染色體外,其他常染色體異常與自閉症發生有關,尤其是15號染色體。
神經因素:
神經因素的自閉症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腦結構和神經遞質功能失調兩個方面,研究顯示,鑑於患兒大腦相比正常人大,結構方面也存在異常。
透過成像技術發現自閉症患兒大腦的腦區灰質和白質侷限性肥大,額葉肥大程度最明顯,雙側杏仁核增大,左顳葉語言區體積較正常兒童小,額葉、頂葉生長比正常兒童慢。
對神經遞質功能失調的研究,發現約30%的自閉症患兒全血或血小板5-羥色胺水平增高,為正常兒童的1.5倍。同時5-羥色胺的結合點受體減少,這都提示5-羥色胺可能是自閉症的一個生化標記。
再後來,微生態學的研究也證實了自閉症患兒胃腸道菌群組成結構與正常兒童存在著較大區別,並透過糞菌移植的治療,發現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症狀。
抑鬱症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表現為強烈而持久的情緒低落,且可以沒有刺激和時間誘因的情況下長期存在。臨床表現為心境低落和其處境不對應,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
思維遲緩的抑鬱症患者,思維聯想速度放緩,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生了鏽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漿糊一樣”。
意志活動減退的抑鬱症患者,意志活動呈現顯著而持久的抑制,就喜歡鎖在屋子裡,不想吃飯,不想學習,不想工作,不想動,甚至連刷牙洗臉也不想。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喪失樂趣和對生活的興趣。
抑鬱症者,情緒可以從悶悶部落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嚴重的可有自殺意圖或行為。
部分抑鬱症患者還存在著明顯的焦慮和活動性激越,隔一段時間就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持續2周以上,多數患者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
抑鬱症致病原因現在學者一般都傾向於抑鬱障礙的生物心理社會文化致病模型,諸多方面的共同參與和影響,導致了抑鬱障礙的發生。
生物學因素:
這方面的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和神經再生的研究。
心理學因素:
對抑鬱症發生的心理學因素,多認為心理學易患素質是冰倩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
有研究認為習得性無助和自我成長的過度苛求,也是心理學的致病因素。
社會文化因素:
幼年依戀關係的構建,家庭情感交流和成年突發事件的刺激是導致臨床抑鬱症狀出現的重要觸發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致病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而是互動作用,以及互動作用的出現點可為出現臨床症狀有重要影響。
從上述的介紹來看,自閉症多出現在嬰兒事件,且多為先天之生物學因素。而抑鬱症呢,儘管有遺傳因素,但如果沒有其他致病因素的刺激和互動作用,或可不表現出臨床症狀,所以抑鬱症多在青少年以及以後的時期出現,且多為有嚴重的刺激時間誘發。
而且抑鬱症不一定是終身疾病,且患病或出現臨床症狀較晚,部分患者還可以治癒,這是與自閉症不同的。
但願上述回答對題主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