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不同的場合,我們會調動不同的心理資源,我們所面對的人員不同,場景不同,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也不同,從而所調動的應對模式不同,導致我們最終產生的應對方式也不同。情緒對於個體來講,是具有保護意義的,每種情緒都承擔了相應的功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比如當我們感覺憤怒的時候,憤怒情緒是在提醒我們拒絕或者遠離傷害性體驗;當我們快樂的時候,快樂可以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安全的關係;當我們悲傷的時候,提示我們內心的某些痛苦需要一個安全的釋放通道,等等。所以,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有破壞性的是我們拒絕情緒所傳達的需求,或者對情緒不恰當的管理方式。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情緒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比如一個孩子如果從一出生,人格特質中就具有易於滿足的特質,ta在與養育者的互動中,可能就會很容易出現滿足的狀態,而養育者在養育這個孩子的過程就會比較容易獲得滿足,從而養育者就會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嬰兒的互動中來,嬰兒就會從這些互動中獲得進一步的滿足,這個滿足可能會吸引照顧者將更多的精力投注到ta的身上,因此,嬰兒與養育者之間就會形成良性互動。嬰兒在這樣的養育條件下,就有機會積累更多安全的,積極的情緒體驗,這些體驗也會幫助ta發展對關係的信任,有助於ta成人之後,在社會上具有更好的適應性,發展更好的人際關係,更多調動出自己的潛能,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而一個孩子如果出生時就具有難養特質,可能就會使養育者在養育過程中變得非常焦慮,這些焦慮同樣會被孩子感受到,而當一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慮時,ta的內在世界可能就會變得非常恐懼,甚至是混亂。因為作為一個如此柔弱的孩子,ta還不具備代謝這些焦慮的功能,ta需要藉助於養育者對這些焦慮的容納能力來釋放掉壓力。容納是指這樣一個過程:孩子的各種焦慮表現出來,父母作為一個容器接收了這些情緒,但是這些情緒在父母的身體裡進行了過濾,變得不那麼具有傷害性,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父母可以很坦然的處理這些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時,就會感受到安全。比如當孩子受傷時,孩子會害怕,如果父母很鎮靜,孩子就會覺得不必怕。而此時如果養育者也處於焦慮狀態,則孩子的內在安全體驗就會受阻,這種情況的發生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內部處理情緒壓力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孩子就是從這些感受中學到如何應對壓力的,孩子成長中感受到的這些內容,也成為ta將來獨自面對壓力時的模版和資源庫。情緒的表達方式從低階到高階有幾個層次。
是的,不同的場合,我們會調動不同的心理資源,我們所面對的人員不同,場景不同,我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也不同,從而所調動的應對模式不同,導致我們最終產生的應對方式也不同。情緒對於個體來講,是具有保護意義的,每種情緒都承擔了相應的功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比如當我們感覺憤怒的時候,憤怒情緒是在提醒我們拒絕或者遠離傷害性體驗;當我們快樂的時候,快樂可以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安全的關係;當我們悲傷的時候,提示我們內心的某些痛苦需要一個安全的釋放通道,等等。所以,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有破壞性的是我們拒絕情緒所傳達的需求,或者對情緒不恰當的管理方式。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情緒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比如一個孩子如果從一出生,人格特質中就具有易於滿足的特質,ta在與養育者的互動中,可能就會很容易出現滿足的狀態,而養育者在養育這個孩子的過程就會比較容易獲得滿足,從而養育者就會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嬰兒的互動中來,嬰兒就會從這些互動中獲得進一步的滿足,這個滿足可能會吸引照顧者將更多的精力投注到ta的身上,因此,嬰兒與養育者之間就會形成良性互動。嬰兒在這樣的養育條件下,就有機會積累更多安全的,積極的情緒體驗,這些體驗也會幫助ta發展對關係的信任,有助於ta成人之後,在社會上具有更好的適應性,發展更好的人際關係,更多調動出自己的潛能,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而一個孩子如果出生時就具有難養特質,可能就會使養育者在養育過程中變得非常焦慮,這些焦慮同樣會被孩子感受到,而當一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焦慮時,ta的內在世界可能就會變得非常恐懼,甚至是混亂。因為作為一個如此柔弱的孩子,ta還不具備代謝這些焦慮的功能,ta需要藉助於養育者對這些焦慮的容納能力來釋放掉壓力。容納是指這樣一個過程:孩子的各種焦慮表現出來,父母作為一個容器接收了這些情緒,但是這些情緒在父母的身體裡進行了過濾,變得不那麼具有傷害性,孩子在父母身上感受到父母可以很坦然的處理這些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時,就會感受到安全。比如當孩子受傷時,孩子會害怕,如果父母很鎮靜,孩子就會覺得不必怕。而此時如果養育者也處於焦慮狀態,則孩子的內在安全體驗就會受阻,這種情況的發生甚至會影響到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所以,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內部處理情緒壓力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功能。孩子就是從這些感受中學到如何應對壓力的,孩子成長中感受到的這些內容,也成為ta將來獨自面對壓力時的模版和資源庫。情緒的表達方式從低階到高階有幾個層次。
第一級,軀體表達。現在大家都知道很多疾病是身心疾病,癌症,高血壓,胃潰瘍、免疫系統的疾病,等等。為什麼明明是身體上的疾病,卻說它跟心理沾了邊了呢?因為這些疾病背後,是無法表達情緒的壓力在做怪。當情緒不能得以表達時,它並不是就此消失了,而是成為各種壓力積存在身體裡,對身體器官進行攻擊,最終以疾病的方式表達出來,心理學上將這種情況叫做軀體化。第二級,行為表達。比如一個人氣急了拿起杯子來就摔了,這就是用行為在表達情緒。行為表達比身體表達要成熟一些,因為當用行為表達情緒時,當事人是可以感受到情緒的,而用軀體表達時,當事人有時根本無法清晰的感受那些情緒的存在。常常用行為表達情緒的人,在生活中也會承受各種破壞性的結果,比如人際關係變得很緊張,因為ta無法清晰描述自己的情緒,所以別人也不能很好的理解ta,這會讓ta更難以感受和述說自己的情緒,也就難以獲得理解和幫助,慢慢的與周圍人的關係就會被破壞,周圍人也會感覺很受傷。第三級,語言表達。這是相對成熟的表達方式。我們能用語言清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至少經歷了感受情緒,評估關係的安全度,組織語言表達等等內在心理過程,所以,用語言表達出情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無法用語言表達,是因為對於關係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寧願忍著也不能表達,而忍的結果,要麼傷害自己,要麼因為暴發而傷害對方。動力性(精神分析)心理諮詢中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求助者發展用語言表達的能力,因為一旦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壓力釋放掉,就不必用行動去表達,也不必傷害到身體了。第四級,象徵性表達。這是很成熟的一種表達方式,比如大地震中失去家園的孩子,用積木不斷搭起一座房子,推倒,再重新搭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在用象徵性的方式表達對於家園失去與重建的種種感受。順便說一句,遊戲對於孩子發展健康人格是非常有意義的。當我們對情緒的功能瞭解越多後,我們需要讓自己發展的是體驗情緒,理解情緒的能力,當我們對情緒越熟悉,理解越豐富時,我們對情緒的管理能力才越強。好的情緒管理能力還來自我們內部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我們越有能力愛自己就越有能力愛他人,當我們的人格中有足夠多對生命的接納與尊重時,我們也就有能力選擇更好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緒。在社會生活中,一方面我們需學習各種社會規範,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社會,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發展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學習更健康的表達方式來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係。可以試著採用一些簡單的小竅門:1、在人際關係中,聽,比說重要,要關注在話語背後的情緒訴求,才能不被字面意思所擾。而且,共情性的聽,本身就可以幫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2、在人際關係中,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避免情緒化的處理事情,從而把事情越搞越糟糕。3、當情緒即將失控時,先對自己叫停,數上十個數字之後再開口,往往情緒的傷害性就沒有那麼大了。4、試著直接表達,而不是試圖嘗試自己什麼都不用說對方就能明白,這樣的期待只能帶來對雙方的挫敗。5、最最重要的,成長自己的人格,當一個人的人Grand SantaFe健康時,就越有能力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做真實的自己。當一個人越真實面對自己時,與他人的關係會越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