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雲丹煙坊
-
2 # 使用者9679820879769
冥王星被發現後。天文學家們好像新找到了個兄弟。興高采烈地把它作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後來隨著科技發展對其認識越來越多後,發現它比原先以為的要小得多。而且經計算它的軌道會到海王星軌道以內。這就違反了人們對大行星的公認標準。自此對冥王星算不算大行星的爭論就開始了。而此事的直接起因是在冥王星外又發現了一顆比它大的行星--齊娜。這樣天文學家相信在冥王星和齊娜所在的柯伊伯帶中可能有無數這樣的“大行星”。這時關於冥王星的爭論就白熱化了。天文學家面臨選擇,要麼把冥王星開除出大行星行列;要麼接受齊娜為“第十大行星”。而接受齊娜的麻煩在於她後面可能還有成百上千顆“大行星”跟著!就這樣,全世界天文學家們經過爭論,終於在2006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對大行星透過的新定義。大行星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
1、該天體要繞著恆星公轉;
2、有足夠大的質量,要能夠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透過流體靜力學平衡,使自身形狀達到近似球形;
3、該天體在公轉區域中起著支配性的作用,不受軌道上相鄰天體的干擾。
冥王星符合前2條,但不符合第3條。它的公轉區域越過海王星軌道並明顯受其干擾。所以就不能算做大行星了。按新定義叫它“矮行星”。
2006年8月,在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天文聯合會第26屆大會上,來自各國天文界的權威代表經過投票表決後透過聯合會決議,將原來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列入矮行星之列。這意味著太陽系將只有八顆行星。
按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一個天體要被稱為行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圍繞太陽公轉、質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變成球體,並且能夠清除其公轉軌道周圍的其他物體。同時滿足上述三個條件的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90年以前被發現的。而同樣具有足夠質量、成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恰好符合這一定義,並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是一顆“矮行星”。圍繞太陽運轉,形狀不規則,也不能清除公轉軌道周圍物體的天體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眾多太陽系小天體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估計有50000多顆,現在已發現7000多顆。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太陽系有九大行星。其實,冥王星自從70多年前被發現的那天起就頗受“爭議”。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估錯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但是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千米,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了。然而冥王星是一個異類。它個頭太小,軌道太扁,有時竟跑到海王星軌道的內側,而且軌道平面相對於地球軌道平面有很大的傾斜,而不像其他行星軌道基本上與地球軌道位於同一平面上。這些特徵使其行星地位相當不穩定。此外還有3顆類似冥王星的天體一直未得到“行星”地位。一顆是1801年發現的處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原來稱作“小行星帶”中的“穀神星”,球形,直徑1020千米。一顆是1978年發現的“卡戎”,球形,直徑約1200千米,看似冥王星的衛星,但冥王星的質量大約只有卡戎的10倍,它們是圍繞共同質量中心彼此環繞的。另一顆是2003年發現的2003UB313(暱稱“奇娜”),比冥王星軌道還遠,體積還大,直徑2400千米,一度號稱“第十大行星”。如果冥王星繼續坐在第九大行星的交椅上,上述這些行星的“名分”如何處理,以後再發現這類天體又如何處理,都成了天文學家的難題。是否要給冥王星“正名”成為此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的焦點,為此,天文學家給出了各種草案,最後進行了行星定義的表決投票,最終使冥王星從九大行星中出局,並與穀神星、卡戎、2003UB313一道被認為是“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