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景路萬眼看日本
-
2 # 模型DIY手工
首先,味之素(ajinomoto)是日本最大的調味品公司,而所謂味精的俗稱“味素”便來自味之素這個公司名和註冊商標名稱。第二條是,作為一家百年企業,味之素的調味品當然也在進化,(就像中國現在到處是“雞精”而不是“味精”一樣,其實雞精也不過還是味精罷了),所以現在日本市場銷售的“味之素”並不能說很常見,類似傳統味精的袋裝味素一般也只有業務用(大包裝)銷售。更多的是以“海鮮素”“木魚素”等等的形式進行銷售。最後,和中國稍有檔次的餐飲一樣,日本上檔次的料理店是不會使用味精的,中國餐飲傳統上是使用“高湯”來提供鮮味的,當然中國高湯既有雞湯也有排骨湯;日本傳統料理的鮮味,是使用昆布(海帶)和木魚(鰹魚)來提供的,一般也以高湯(昆布和木魚的比例則是各家料理店的)的形式,直接撒入木魚絲也很常見。
-
3 # 崇文重教
日本人雖然生產味之素,但他們自己不吃味精,當然不是全部日本人。
我以前家附近有所學校,有次去理髮店遇到一名日本人,她在此校當日語教師。她語調比較傲慢,清高,她說從來不吃味精,也不去食堂吃飯怕有味精,都是自己煮的飯菜。
可見曰本人中有忌諱吃味精,害怕傷腦子,剛好我也是不吃味精的人,只是在家裡做菜不放味精,我不喜歡那種不天然的鮮味。
如果去飯店吃飯那就沒辦法的,所好吃的量小也無大礙。
日本人當然吃味精,不僅吃,而且味精的主要成分最初就是由日本人發現的。“味精”這種被廣泛使用於各種菜餚中的調味料最初也是由日本人開發成功的。
日本人一直念茲在茲的向全世界強調“日本獨自的食文化”概念。而所謂的日本獨自的食文化,實際上上強調的就是和食的“唯一無二”性,而其特徵之一就是和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旨味”為中心的菜系。那麼,旨味是一種什麼味道?它又是從何而來呢?和味精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日語中的旨味(umami),我們一般稱它為鮮味,是有別於酸甜苦鹹之外的第五種味道,具體是由含有穀氨酸鹽和核苷酸的魚類、動植物等經提煉而形成的一種味覺。雖然過去含有這種“旨味”的魚類以及動植物也早被法國、義大利、中國等認識到並使用在菜餚裡用來調味,但卻始終沒有哪一個國家把它定性為一種味道。
1908年,時任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理學部化學科教授的池田菊苗先生在實驗中注意到柴魚片和海帶湯都有著一種特別的滋味,而且這種味道與甜味、鹹味、酸味和苦味都不一樣。為了證實這是因電離化穀氨酸鹽才產生的鮮味,池田教授研究了許多包含穀氨酸鹽的金屬的味覺特性,他發現,這當中包括鈣、鉀、銨、鎂等穀氨酸鹽,所有的鹽都會形成這種鮮味。而且在這些鹽中,以金屬鈉種所含的穀氨酸鹽的可溶性為最好,味道也最佳,且易形成結晶。於是,池田教授將這種產物的學名命名為穀氨酸鈉並申請了專利。同時也將由這種穀氨酸鈉提煉出來的味道命名為了“旨味”。
之所以把它命名為“旨味”,是因於池田教授依照酸味(さんみ)、甘味既甜味(かんみ)、鹽味(えんみ)、苦味(にがみ)四種基本味道的稱法,結合他發現的這種味覺的“旨(うま)い”既“美味”和“味”(み),最終把這種味道定名為了“旨味”(うまみ)的。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鮮味”。打個比方來說,這種“旨味”就相當於味精的作用,菜餚里加入了一點味精,菜的味道馬上就“鮮”起來了。
同年,得到池田菊苗申請專利成功的日本味之素株式會社的創業者鈴木三郎助就透過友人和池田教授聯絡上了,隨後成功的在池田教授那裡拿到了生產權。於是,鈴木三郎助兄弟於次年,也就是1909年正式開始生產這種“旨味”產品,據說最初剛開發生產成功時,也是稱之為“味精”的,後來才改為了“味之素”。
今天被我們稱為“味精”的“味之素”不僅傳入了中國,而且還傳到了全世界。雖然在這個世界上比日本人更早認識到甚至已經使用這種穀氨酸鹽的個人、國家大有人在,但是日本人最終將其定性並申請了專利的卻是不爭的事實。也所以,日本人認為這種旨味是由日本人發現併發揚光大的,因此,他們認為這種以旨味為中心構成的料理在世界上只有日本一家別無分店,他們認為日本料理是世界上唯一無二的料理之根據之一也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