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小書法

    我先後讀了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文化苦旅》《極端之美》《文明之旅》《門孔》。內容很新穎,當然這是看慣了古典文學再閱讀餘秋雨的感覺。他的文筆不是那種華麗型的,而是擺事實,論觀點型的。

    尤其他在《中國文脈》談到文化創新的觀點,讓我備受啟發,他說:“手持創新斧鉞的人,只顧開山鋪路根本沒有時間考慮其他的評價,而妄自菲薄的人根本不懂創新的斧鉞。”

  • 2 # E路有我相伴

    我手頭就有兩本餘秋雨先生的散文,一本是《秋雨散文》1994年10月,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另一本是《霜冷長河》1999年3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的。

    我至所以例舉這兩本書無非想說明,我曾經喜歡過餘先生的書,對他兩本主要文集是認真拜讀過的,對他的一些名篇如“一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抱愧山西”等曾經很喜歡。餘先生的文章曾經非常熱,大概在九十年代吧。那時給予他文章的標籤是文化散文,宏觀大氣,文化底蘊深厚。相對那些風花雪月,個人小情調而言,餘先生的散文讓人視野不禁大開,文化自信心大增。原來文章還可以這樣寫,有深度有廣度。學者型的文化散文的標籤讓餘先生背上了。讀了他的散文隱約有中國古代蘇軾、歐陽修等大師的遺風,很佩服他的才氣和悟性。一時間餘氏文風被許多青年學子所模仿。我的一位朋友就寫了一篇“抱愧涼亭”仿餘先生的“抱愧山西”而作。出名之後餘先生成為電視臺的常客,看他常常對著鏡頭如數家珍侃侃而談。廣博的文史知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像我為樣的文學愛好者對他更是崇拜。

    後來媒體上漸漸出現一些批評的聲音,不光是針對文章,大多是對他為人,從前的一些過往都拿出說事。好像餘先生解釋不多,沉默時候多。所以作為讀者如我等,更多是讀他的文章,從文章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這就夠了。我個人認為餘先生為文方面不失為一位大師級的人物。

  • 3 # 體制內老李

    對於餘秋雨這個人,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但是世間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他也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客觀而言,他的學識是沒有問題的;為人也沒有大的問題,大家所爭論的焦點你可以參考一下維基百科裡面詞條”餘秋雨“——裡面彙總了餘秋雨多年來的各種被爭論的話題的正反方面的材料。但,我為什麼只是”比較喜歡“,而不是”非常喜歡“?因為無論這些話題是對他誹謗,還是誣陷,還是所謂的樹大招風;也無所謂他自己多次所提到的是遇到了小人,還是怎麼著。總之,他犯了個錯誤,就是不該跟這些人爭。一個學者,特別是一個享譽國內外的中國學者,他常常四處傳授中庸之道,傳授君子為人之道,他自己卻做得不夠好,是有欠妥當的。

    他的作品,一般都是在文化歷史方面見多;偶有一些敘事性的散文。文風清淡,文辭雅達;不喜堆砌辭藻,也少見引章據典。就他目前正版發行的書籍而言,都是不錯的。就如前面我所說的,他的學問是沒有問題的。有些歷史問題遭遇爭論,那是歷史上本來就存在的爭論,怪不到他身上。所以,讀他的書,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

    《文化苦旅》是他的成名作,寫作方式非常有他的風格。作為第一本書,其代表性可以在他其他書中也看到。全書按照他所“旅行“經過的一些文化遺址,而追述這些文化遺址的文化歷史,並將這些文化,放到具有縱向和橫向的深度中,進行探討。向讀者傾述。是一本很好的書。缺憾在於,餘秋雨的大量的書,文章各成一篇,缺少關聯性。既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也不是按照地域順序敘述。所以,讀他的書,需要有一定的歷史底子才能串聯起來。不過他近年出了兩本書則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敘述文化史的——一本是《問學》,一本是《尋覓中華》。後者更為系統,但文辭不如以前暢達;前者是他在北大上課的時候的講稿和與學生的對話整理,雖然是談話性質,但思路清晰。

    個人最推崇的餘秋雨的書是:《山居筆記》。另外,如果你是第一次讀餘秋雨,可以買一本《餘秋雨簡要讀本》來看。這本書出版時間有點早了,是他第二本正式授權的精選集,不曉得現在好找不。這本書裡面都是他的精品文章。

    另外,他歷史性文字之外的散文,帶有敘事性質的,有幾篇我特別喜歡,你可以零散找來讀讀:《酒公墓》、《牌坊》、《長者》。這三篇,我記得都不是《文化苦旅》中的。

    還有,他有一本在他所有作品中,顯得較為特別的書,名《霜冷長河》。其中對名利、小人、君子等等都進行了他理解之下的闡述。是針對社會現象而作的,可以一讀。

  • 4 # 騎單車的蝸牛

    餘先生,以文化大散文著稱於世,在大學時期,有幸閱讀過餘先生的很多文章。餘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其文化散文故事性極強,讓人時刻想到過去,緬懷歷史歲月。但其遭受的非議也很多,因為歷史將就嚴謹,餘先生許多作品裡很多歷史背景不夠嚴謹,且主觀臆斷較強,違背了歷史的客觀性。

  • 5 # 少年何言惜

    我只是一個弱弱的“讀書人”,我不“論”書,只讀書。自認水平不濟,思想境界達不到“高度”,不敢對餘秋雨先生的作品妄下評論,只好默默的裝作一個“讀書人”,好好的讀我喜歡讀的書。在我看來,讀書是一種心境,無論收穫多少知識、無論增長多少見聞。不論讀的深與淺,懂與不懂;讀書是一種享受,在每個人內心苦悶亦或是欣喜的時候捧起一本書,置身其中,細細品味,便是最快樂的事。讀書是一種感覺,是心靈與心靈的交流溝通。如果非要論個讀書的益害,始終帶著目的性去讀書,還不如不讀。

    誠然,我是真的喜歡讀餘秋雨先生的書的,我是尊敬餘秋雨先生的,不是因為其他,純粹是因為喜歡讀書。或許是跟個人性格有關,最喜歡雨季朦朧時節,靜靜的獨自享受內心的世界。待到開啟記憶的閥門,把所收集的自己喜歡的書都找出來,粗細翻閱。以為憑自己的閱讀習慣,會有留於書間閱讀過痕跡的標識或隨想什麼的。可惜遺憾,我幾乎要懷疑曾有自己的目光和思維馳騁其間。似乎本來就未曾過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1993年農曆3月9號出生的人屬於什麼星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