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喬豆愛食

    古書無標點符號,誦讀時根據文義作停頓,或同時在書上按停頓加圈點,叫做斷句。這種"句"往往比現在語法所講的"句"短。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伊惟夫蓋,發語之端也;焉哉矣兮,斷句之助也。"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殿試卷以紅圈斷句》:"讀卷官於文之佳者,以紅圈斷句。" 魯迅 《花邊文學·點句的難》:"看了《袁中郎全集校勘記》,想到了幾句不關重要的話,是:斷句的難。

  • 2 # 大無量67844802

    先秦古文沒有標點,可是有矣、兮、乎、者、也等,這些之乎者也就相當於標點,我們來體驗一下。“俱往矣”到矣就自然的知道一句話停頓是句號,“帝高陽之苗裔兮”到兮就知道要停頓是逗號,“不甚是有蛇者呼”呼相當於問號,“回答者真乃高人也”看到也就知道該斷句了,這裡的也相當於歎號。看!古人的之乎者不僅相當於標點符號,而且帶有感慨、哀嘆等感情色彩。

  • 3 # 亦文亦物

    有的小夥伴喜歡看古文和典籍,就會發現古文非常晦澀難懂,因為不知道怎麼斷句。古代是沒有太多標點符號的,那古人的文章看起來就像一篇非常連貫的大文章一樣冗長,讓人讀起來極其頭疼,問題來了,古人是如何斷句的?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師說》,裡面講到“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在這裡,他就說明了有的人只學句讀,而不去關注真正的知識,這不是做學問的態度。

    其實即使沒有標點符號,古人也是可以對文章斷句的,方法是逐漸演變而來,如我們剛剛講到的句讀。句讀,是一門特殊的學問,由教書先生一字一句慢慢的教授給讀書的學生,還有一種方法,在印刷術發明以後,會在書中應用一些圈圈、點點、三角形、橫斜線等符號,用這些來完成斷句;最後一種,就是使用常見的感嘆詞,一些虛詞如之乎者也這樣的話,大家每次一看到這個部分就知道,這裡該停頓了,古人是不是很聰明呢?

  • 4 # ZBLiu

    古代的書,上面確實沒有標點。但是讀書人讀起來是有標點的。韓愈就說過“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說明教蒙童的塾師一大任務就是教學生斷句。等到開蒙以後,已經讀了不少書,一般就可以自己斷句了。不過那樣總有出差錯的時候。魯迅就說過,一個塾師不看秘本而能點斷一部書,就是一項本事。

  • 5 # 江東博格

    古代漢語是排斥任何不屬於方塊漢字的符號的。可能古人認為任何不成字的符號是沒有資格成為書寫的成果而登上文壇的。因此,就連數字、音樂符號都使用方塊漢字,當然也就沒有標點符號的地位啦。所以,在某些不用斷句標識實在不利於理解時,就會使用虛詞、語氣助詞“也焉乎歟”來解決問題。

  • 6 # 渤戈

    古時候的官方資料和那些正式書籍是有斷句符號的,空格,間隔遠一些,橫線或者其他點橫等等。只是沒有統一的像現在這樣的一系列間隔符號。

    造成古代這種斷句理解問題的是文化統治下的“手抄”。古代就算是紙張和印刷術成熟之後,還是隻能是統治階層和富有者才能讀書,啟蒙,束脩,拜謝師禮等等都不是廣大老百姓能支撐的,而手抄就很流行了,手抄就存在著錯誤和模糊。

    還有一些書籍是收藏不外彰顯的,口述就是交流的渠道……

  • 7 # 柳華園源

    想知道這個答案,多聽粵語就知道…現在的寫作與普通話,講話方式,音律很平調,有的比古文的寫作長一倍,粵語與古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言講讀誦的時候,講究抑揚頓挫,軼蕩起伏,該快的要快,該慢的要慢,古文可以將現在長編的內容,簡短準確的表達出來,現在人接觸古文,即使數十個文字,要花費很長的編幅與時間才講得明白,要知道古人讀書沒有標點符號的由來……

  • 8 # 佳想安善513

    簡櫝帛書書法歷史資料中的標點符號 我們的祖宗在書寫中很早就創造和使用了標點符號。大約有:

    一、空白句號。幾行中有一行未寫滿,又於下字不連線而空白,為自然句號。

    二、墨塊句號。如字下橫著的“】”或橫著的“ 口 ”黑墨塊。

    三、敬空號。以示敬重的突出文字而用。留出二字左在空格。

    四、分界符。字下有橫著的“L”粗線條,表示上下文字為分別內容或另一章節。

    五、章節號。時以“L”,同四的字下表示,時以“o”、“⊙”“●”在字上表示。有時標為黑“▲”

    六、重文號。單字在字下標“-”或雙“=”。多字重文則在字右或3字,或數字標“.”或數個點。

    七、有字重複讀符號。如寫“具具”或“》”或豎著“≈”符。亦表示省代號。

    八、廢讀號。在字在側以“,”示。或“I:,l 後3~4點示。為這些字不讀了。

    十、敬重字號。同敬空號。如與“命”、“令”、“年”、“手”等字時將末畫誇張性拉長寫重的佔格性字、符同時表示。

    古人的標點符號經常一符多用。規範性文式佈局、結構亦構成文式性標點意義。

  • 9 # 火箭孩

    古漢語的學習,一個是識字,就是讀和意;二是句讀,就是斷句。古代的啟蒙老師,主要就是教學生這兩點。之乎者也,好多嘆詞、虛詞,就是斷句的標誌!

  • 10 # 沐光靈境

    首先我們很多人都會以為,古時候人們書寫沒有標點符號,也沒有分段另起。其實啊,並非如此。

    古時候,雖然沒有現在這種,系統完善的標點符號。但是古時候,有:“之 乎 者 也 兮”啊。除了這些字,可以作為斷句之用,古人在著簡的時候,碰到無法從句意上明確斷句的位置,還會用各種各樣的點,有的像頓號,有的是小橫槓,還有些自己發明的斷句符號,總之會讓讀者看得出來,這個位置要斷句了。

    否則啊,很多經文著作,流傳幾千年,到現在早就亂套啦。

    下面的圖片中是我從網上搜集的,帶有標點符號的竹簡圖片,拼成了一整幅,大家可以看一下,紅圈標明的地方,就是古人用來斷句的符號。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是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分辨出來的。再加上“之乎者也兮”等助詞、感嘆詞,就可以形成完善的斷句方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不是很會聊天,但是人際關係很好,請問不會聊天、不會說話是情商低的表現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