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胡上岸日記

    最初,主要表現在由於人類活動影響了下墊面的面貌,改變了下墊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熱平衡等方面,從而引起區域性地區氣候的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類活動的影響就日益重要。

      人類的各種各樣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增加了全球大氣的汙染,影響了地球大氣對太陽輻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減弱了入射的太陽輻射數量,從而導致氣溫的降低。

      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交通和生活上各種燃料的燃燒,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增加,據計算,從1860-197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約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過太陽的短波輻射,強烈地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所以,它對地面起著保溫作用。大氣的“溫室效應”的強弱與二氧化碳的濃度有密切的關係。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溫室效應”的作用也增強,低層大氣-對流層的溫度將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將達400ppm。據此計算,全球大氣的平均溫度將升高近l℃,到2040年,將升高約2℃。

      燃料燃燒後排出的煙塵微粒和自然植被被人類破壞後為大風所颳起的塵埃,以及其它人為原因所造成的塵埃,增加了大氣中的煙塵、微粒的數量。其中有許多半徑小於20微米的氣溶膠粒子,懸浮在大氣中,猶如一把陽傘遮住了Sunny,減弱了太陽輻射,導致地面氣溫降低。同時,大氣中的煙塵微粒又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凝結核,創造了降水形成的有利條件,增多了降水的機會。降水的增加,對地面的氣溫也起到了冷卻作用。

      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的廢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層薄薄的油膜散佈在海洋上。這層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發,阻礙潛熱的釋放,引起海水溫度和海面氣溫的升高,加劇氣溫的日、年變化。同時,由於蒸發作用減弱,海面上的空氣變得乾燥,減弱了海洋對氣候的調節作用,使海面上出現類似於沙漠的氣候。因而,有人將這種影響稱為“海洋沙漠化效應”。

      總之,人為因子對氣候的影響是複雜的。但其影響主要是透過以下三條途徑進行的:一是改變下墊面的性質;二是改變大氣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塵埃);三是人為地釋放熱量。這些影響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卻,有的增溼,有的變幹。而這些影響又是疊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對氣候產生影響,且各個因子之間又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因此,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過程更加複雜化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目前還不能瞭解人為影響所可能產生的淨效果。故為了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和進行氣候預測,弄清人為因子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C-2運輸機效能是亞洲第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