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空的雲軟裝設計

    想起以前,每當過年的時候,大約從26號就開始熱鬧起來,在我們北方,要蒸饅頭,菜饃,黃饃饃(玉米麵做的),炸丸子, 煮肉,全都是自家做,而且一做要準備吃10天左右的東西,做的時候都是左鄰右舍相互幫忙,做好了在換這吃,我們小孩子更是開心,有各種小活動,新衣服,鞭炮, 大年一四點起床, 全村人開始相互拜年,帶著家族的男性去給長輩磕頭問候,年味,人情味很濃。現在呢,

    經濟發展了,人們之間的善良也沒了,開始相互攀比,再也沒有以前的謙讓咯,社會風氣變了,過年也不準備那麼多年貨了。沒年味,感覺主要是沒人情味了

  • 2 # 心平氣和8963

    隨著網路的發展,許多的人過年都很忙,有的在異地打拼,只能透過一個電話或視屏來與遠在家鄉的親人聯絡,慶祝過年。年輕人也有的因為可視屏聯絡而忽略了過年回家的重要,導致有許多家庭過年時家裡人都不齊。

  • 3 # 南山劉向雄

    "年味"是什麼?一個是團聚,一個是吃喝玩樂。

    這些年,"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個年除了感慨時間過得真快之外,好像並沒有留下深刻的記憶。年還是那個年,變的是什麼呢?

    回想小時候,才過完年上學,又開始盼望春節快點到來。不僅能大塊吃肉,而且還有吃不盡的糖果和點心;不僅能放鞭炮,還能看到新奇的禮花;不僅可以穿上新衣,還可以拿到紅包;不僅能看春晚,還能去遊園;不僅能見到久別的親戚串門,還能看到和自己一般大的表親……紅紅火火中國年,年味十足。

    現在,這一切都不必等到過年,每天想吃肉就去買,想吃糖就拉開抽屜,想穿新衣就上網,想看親戚就開啟影片通話。每天都可以得到的,新奇感消失,盼望的心態變弱,年還是那個年,感受卻不同了,年味慢慢變淡。

    祝您愉快!

  • 4 # 山泉林海可

    沒有過年的地方文化了,親友見面了不聊天談心,交流,

    只是打牌,打麻將!

    所以人民這年越來越沒意思過啊!

    悲哀啊!

    漢人!

    漢族!

  • 5 # 亞紅養雞廠

    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什麼東西都是物以稀為貴!以前困難任何東西都稀缺,所以大家在一起的主要是歡樂!現在不同了。娛樂的太多了無暇顧及!尤其是手機的誕生!就連吃個飯都要拍個照片!

  • 6 # 博覽古今盛世收藏

    人的生活越來越物質化,對於傳統的風俗習慣已不像原來那樣重視。人與人之間感情越來越淡,一根電話線,一個滑鼠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這是科技的進步也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淡泊的原因。受西方文化的衝擊,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越來越多的西方節日走進了華人的生活。我們感受著這種新鮮的刺激,對於中華民族固有的節日文化形成了無形的衝擊。

  • 7 # 番茄醬Ketchup

    我也感覺年味在慢慢的消失,貼春聯、看春晚、吃年夜飯、放鞭炮、發壓歲錢、走親戚拜年,一直感覺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新年。但我們越來越感覺到,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只是簡單的因為我們長大了嗎?

    不完全是,只是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城鎮化和資訊化的推進必然的導致了春節這個傳統節日的一些改變。

    一、城鎮化弱化了過年的儀式感、降低了對過年的期待值 過年這個節日誕生於農耕文明,挑選在一年最農閒的一個月,也恰好是農曆年的辭舊迎新之際,透過祭祖、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等方式共同慶祝過去一年的收成,同時也向先祖祈求來年更加風調雨順,而且還能一天一個主題,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祭灶神,一直到祭玉皇,祭財神等等,足足延續近一個月。 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按照國家法定節假日進行作息,春節只剩下了一週的時間,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已經不願意在這些傳統的儀式上浪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只想回到家跟一年不見的親朋好友相聚,或者安安靜靜的放鬆身體和心靈。 而且隨著城鎮化的推進,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平時想吃的、想買的、想玩的都能基本得到滿足,無需等到一年一次的春節,這也進一步削弱了人們內心對春節的期待; 另外,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帶來的環保問題已迫使政府明確規定春節期間不許燃放煙花鞭炮,這在河南已經把範圍擴大到了鄉鎮一級,而在我們湖南的小縣城也已經不允許燃放煙花鞭炮了,處處都是“三十放炮,帶離學法;初一放炮,上門處罰。”的警示標語。這一規定也更進一步的弱化了過年的儀式感。

    二、資訊化擺脫了娛樂的單一化、改變了一些傳統形式的表現形式 早幾年前過春節,春晚是必不可少的娛樂節目,但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少的人會在除夕夜觀看春晚,大家的眼睛從50寸的電視螢幕轉移到了5寸的手機螢幕,搶紅包、集五福、發朋友圈等就足以佔用了除夕夜的所有時間。 而且資訊化過程中帶來的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資訊鴻溝越來越大,一個大家庭聚在一起,年輕人之間聊的話題長輩們都聽不明白,長輩之間聊的話題年輕人往往完全不感興趣或者不認同。 而走親戚拜年在很多時候也被影片電話所替代、壓歲錢也被微信和支付寶紅包替代、甚至整個春節的過法都變為了旅遊過年。 傳統的過年,承載的是一種家的團圓,是一種家族意識的強化,是一個祭祖祈福的儀式。其實這些依舊是如今過年的意義,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最終只會留下人們所需求的精華。

    現在城市裡基本上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了,農村裡也逐漸的有政策了,雖然有時候感覺很吵的,但是過年伴隨了二十多年的爆竹聲沒了還是很不習慣的。唯一不變的就是團圓了。

  • 8 # 阿昌0128

    過年是一個值得記憶的節日。中華大地應該數春節最為重視。那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呢?有幾點因素其一時代變遷兒時的記憶被時代推進所取代。其二通訊發達電話,電視,薇信無處不在及其便捷。其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吃穿無憂,年味食品常年有售。等等原因不一而足。但是政府有責任組織一些過年特有的民俗活動不失為一個辦法。讓人民勾起年味。

  • 9 # 苦難歲月hp

    年是傳統,傳統的東西與現代的社會總會發生衝突!

    農村的情況還不太明顯,但比前多少年已淡白了不少。不願多談的活題,相信大家都知道比我的話題更多!

    年是勞累的總結,也是等待的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歲小孩肚子脹氣不拉不吐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