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按照古代的尺子標準來算的話鄒忌的身高在1.8米以上。

    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鄒忌是戰國時齊華人,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按一尺為22.7釐米算,八尺有餘,那他的身高至少在1.8米。

    關於尺的出處,說法較多。首先從尺的字形構造來看,尺的下半部分很像是兩個手指在丈量,所以張開大拇指和中指,所測量的範圍就是一尺,即所謂“布手知尺”。

    也有說法表示,男子一個胳膊的長度就是一尺。

    與現在的一尺(33.33釐米)相比,古代一尺顯然比較短,而且各朝各代又不盡相同,比如,周代一尺約為23釐米,而唐宋時期約為31釐米。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尺度的演變

    秦始皇統—天下度量衡時的一尺約等於現在的23釐米左右。經過各朝演變,至明代時增至32釐米,清代甚至出現了長達35.3釐米的尺。一般的古尺在一端均有—小圓孔,用於系絲繩。有的一面刻紋,有的兩面都刻。正面多刻單位度標,每一度標,或以短線,或以圓點來標明。

    傳世和出土的古尺,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骨尺和象牙尺為最早,分別長16.9和15.8釐米,刻十寸,每寸刻十分,說明中國在三千多年以前,長度記量就採用了先進的十進位制。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洛陽金村東周墓中曾出土過一件銅尺,正背兩面無刻度,僅在一側刻十寸,據實測尺長23.1釐米。

    漢尺出土較多,以種類分,有銅尺、象牙尺、石尺、木尺、骨尺、漆尺、鎏金刻花尺、鐵尺等,甚至還有玉尺。出土的漢尺中,木尺數量最多,但大多數都殘損不全。漢承秦制,出土的60餘支漢尺長度一般在23到23.7釐米之間。

    1956年3月在長沙東郊東漢墓出土的銅尺,長23釐米;而1957年8月在長沙南門外東漢墓發現的銅尺,則長23.6釐米;1959年9月在浙江紹興西南東漢古墓中又發現一把漢銅尺,只殘留寸格五道,推算該尺長為24.08釐米。

    魏晉南北朝至宋元明清,也均有各類尺出土或傳世,其長度則各個朝代稍有不同。隋代以北朝舊制統一度量衡。唐承隋制,每尺長約30釐米。

    近年來出土的宋尺約10餘支,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福州新店浮倉山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黃升墓出土的刻花漆木尺。木尺長28.3釐米,寬2.6釐米,厚1.25釐米,長度較宋代官尺30.72釐米略短。南京孝衛街宋墓也曾出土過一支木尺,長31.4釐米,寬2.3釐米。

    各地出土的宋尺尺度相差甚多,經專家考證,多以31釐米為暫定之一尺標準。

    近年,南京出土了一根頗具代表意義的明代木尺,經測量長度為31.3釐米,與明代工部頒行的尺的長度完全一致。這把木尺應為明代造船工匠實際使用的工作尺,為我們瞭解明代的度量制度,尤其是深入探索鄭和寶船的尺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牌位”的正確寫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