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理性科普者
-
2 # 龍雲相伴遊寰宇
人體代謝產生的廢物毒素,比如汗水、眼淚、鼻涕、頭屑、皮屑、尿液、糞便等等,應該是透過以生態環境(即自然)利用轉化為主、人為干預改變為輔等形式,間接轉化為植物養料的。
雖說兩者目的一致,方式、結果卻不盡相同。因此,作為自然中一分子的人類,應該懂得尊重自然,並透過恰當、合理、科學的手段予以保護自然、協助自然、助推自然,達到改善自然的目的。切不可本末倒置,反其道而行之。
生態環境的組成要素是極其廣泛、複雜的,它是一個有機整體,如被人為因素或自然力量造成破壞、或斷鏈或有缺少,還不及時進行修復,就會出現整體紊亂、失衡,以致產生無法控制的嚴重後果,並直接威脅到人類生存。
生態環境的組成要素有光、熱、水、空氣、土壤、溫度、乾溼度、酸鹼度、細菌、動物、植物等等,並形成環環相扣的鏈條,不可斷開,缺一不可,並無時無刻不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發生複雜的物理、化學反應,產生氧化、分化、降解,最終使人體代謝產生的廢物毒素,得以充分的分解、轉化,使其性質、成分發生改變,成為植物養料,並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植物又為動物等生態環境要素提供有益的補充。週而復始,迴圈往復,從未斷鏈,所以才有今天這多姿多彩的美麗世界。
人為干預改變方式,是人類根據後天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加以影響,使廢物毒素加快轉化,迅速改變其性質、形狀、氣味等,變廢為寶,迴圈利用,最終達到淨化、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特別是在當今,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加劇的嚴峻形勢下,時不我待,刻不容緩,更是全人類必須共同努力完成的首要任務。它也是一種有效的、有必要的手段,並應大力推廣使用。比如,汙水處理設施、垃圾分類處理措施、垃圾填埋場、生化池、沼氣池等等。
因此,不僅是人體代謝產生的廢物毒素,還有很多其他的汙染物,既要透過生態環境自然轉化利用,也需要依靠人為干預改變方式,來作為必要的補充。兩者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為了簡化和通俗易懂,本人稍加歸納一下。
主要是微生物的功勞。微生物在食物鏈中起著重要作用。舉幾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乳酸菌,可以在無氧的情況下,對葡萄糖進行分解,並釋放能量。也可以對牛奶進行無氧發酵,生產出酸奶。酵母菌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可以使澱粉類物質的結構發生變化,併產生一定量的氣體,麵包的製作過程就是這個這樣的。酒麴也就是麴菌,它能夠使澱粉的結構發生改變,使澱粉變為乙醇。再說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用菌,如平菇、木耳、雞腿菇、磨菇、金針菇等,以及用作保健的靈芝、猴菇等,都是利用微生物分解纖維素獲得營養併成長為菌絲體。
懂得以上道理,我們就可以理解動物包括人類的排洩物、動植物的屍體被分解的過程。這些物質在空氣中,微生物能夠在有氧的情況下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分解,併產生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二氧化硫、氨氣等氣體。如果進入土壤中,也有無氧菌參加"發酵"分解,含氮、磷、鉀等植物所需要的營養就可以被植物所吸收,重新參與植物的新陳代謝,不能吸收的物質以殘渣形式存在於土壤中,構成地球土壤。萬物生於土壤,又迴歸於土壤。進入空氣中物質,一方面被動植物所利用,也可以成為空氣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次,土壤中的各種成份,在動植物排洩物、屍體進入土壤以後,能夠主動的和這些物質產生化學反應,使其結構發生改變,如蛋白質這種物質在遇到重金屬、鹼、酸等物質時,就會變性(結構發生改變)。例如,把動能的毛髮用鹼處理,就可以得到一些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