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意覺迷
-
2 # 百里不奚
公元前306年,趙國攻取胡地到榆中(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黃河北岸),“闢地千里”。攻中山到寧葭。公元前305年,趙王親自率領右、左、中軍三路大舉攻中山,攻取丹丘華陽、鴟、部、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獻四邑求和。公元前300年,又攻中山,擴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到公元前296年(趙惠文王三年),趙國滅了中山,遷中山王到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從此,趙國本土到代地的交通暢通無阻。
照《史記》的描述,趙武靈王之死,是因為廢長立幼而引發的政變,這是中國歷史上常見的劇情:
第一,趙武靈王寵愛小兒子,不是立他為太子,而是一步到位的讓他當了趙王;
第二,趙武靈王為了平衡兩個兒子的關係,竟然想出了一個把趙國一分為二的辦法。
趙武靈王也算是一代英主,就算老來昏聵,何以竟會想出這麼一個自殺式的方案?
司馬遷談到趙武靈王在兩個兒子之間的態度搖擺,有過如下的概括:
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愛之,為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吳娃死,愛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在東宮大朝君臣,舉行傳王位的禮儀立王子何為王,就是趙惠文王。肥義為相國。趙武靈王自號主父。主父想讓兒子治國,自己帶兵征伐胡地,再從雲中、九原南下攻秦。他要親自看地形和了解秦國的情況,於是化裝成使者入秦,見了秦王,秦當時還不知他就是主父。
主父封長子章為安陽君,有代(今河北蔚縣)地。公子章不服弟立為王,主父擔心,派田不禮為章的相。
李兌對肥義說:“公子章驕橫,黨徒多,慾望大。田不禮殘忍,兩人在一起,必定有陰謀。小人有慾望,輕慮淺謀,只見利,不顧害禍患不會久了。”李兌又幾次與公子成商量防備田不禮。
肥義對信期說:“公子章和田不禮表面上說得好,暗地裡打壞主意,他們的貪慾很大。公子章想依仗主父作亂,禍害趙國,我很擔憂。以後誰要見王必先見我,我要保護王。”
公元前295年,主父和趙王遊沙丘,這裡有離宮。公子章、田不禮率黨徒作亂,假稱主父命令召趙王。肥義先去見他們,被殺。公子成和李兌從邯鄲趕來,調兵平亂,殺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殲滅他們的黨徒,安定了王室。公子成為相,李兌為司寇。惠文王年少,公子成和李兌專政。
公子章敗退的時候,逃到主父的宮室裡,公子成和李兌圍困主父宮室,公子章被殺死。公子成和李兌商議:因為公子章躲到主父宮,圍了主父,兵撤走以後,我們就要被殺。公子成和李兌決定不解圍命令宮中人都出來,主父想出,不得出。沒有吃的,連幼雀都抓吃了,3個多月,餓死在沙丘宮。他們知道主父已死,オ發喪告諸侯。
-
3 # 車工00
趙武靈王太過理想化為此後的慘劇留下埋筆。
趙武靈王文治武功方面,算得上一代明君,然而,在王位繼承上犯了最大的失誤,一國兩君。
趙武靈王十五歲登基,就遭遇其父趙肅侯葬禮而產生的"五國會葬"危機。所謂"五國會葬",其實就是由魏國魏惠文王聯合楚、秦、燕、齊四國,欲借參加葬禮之名滅掉趙國。年輕的趙武靈王在託孤重臣肥義的幫助下,採取針鋒相對的強硬措施,擺開作戰姿態。全國處於一級戰鬥戒備,又暗中讓越國攻楚,並化重金唆使樓煩王攻擊中山國,又與韓、宋結成國盟。而且令五國軍隊不得進入趙國,只許五國使臣攜帶各自國君之物弔唁。五國見趙國準備充分,再加上自己後方不穩,不得不取消攻趙念頭。
五國攻趙計劃失敗,不僅解了趙國危機,也讓如諸侯國重新認識了這位年少楚國國君,使趙國地位有了新提升。楚惠王后來為彌補與趙國關係,親自帶領太子嗣到趙國祝賀趙武靈王即位,趙武靈王也率眾臣以禮相待,兩國重修於好。 趙武靈王前期,由於各諸侯國之間混戰不斷,就沒有功夫對趙國下手,趙武靈王果斷抓住時機,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增強農牧業發展,增加人口,另一方面拋棄長袍賽袖,改用胡服騎車,建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騎兵,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在隨後的時間裡,重創並封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並擊潰胡林、樓煩向北護展大片國土,最後一舉消滅了中山國,樓煩國,並建了長城,使趙國成為強國。
趙武靈王后期,本來立公子章為太子,但由於太寵愛後來的王后吳娃,答應廢掉太子章,立吳娃之子何為太子。他自己先退位稱主父,即太上皇之意,由王子何直接即位為趙惠文王。後來又覺得公子章跟隨自己南征北戰,功勳顯赫,有些過意不去,把代郡分封給公子章,原意是兄弟倆名為一國,南北呼應,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一山豈容二虎,一國焉能兩君,最後羽冀己豐的趙惠文王殺死了公子何,又把主父困在沙丘三個月活活餓死,然後才對外發喪。一代雄主,正值壯年,只因自己的一個失誤害死自己和長子,不得不令人惋惜。
回覆列表
趙武靈王的悲劇,基本上是楚成王、齊桓公悲劇的重演。這幾位生前雄霸一方的厲害角色,最終卻因為自己的立嗣問題導致自己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基業變得一片狼藉。趙武靈王願意主動退位,退居二線,號稱主父,這是他比較明智的政治選擇。但是他依然是趙國的實際統治者,同時實行趙、代兩地分治的格局。他的兒子趙惠文王實際上管轄的是趙國的一部分,而他自己實際掌控代地,因此此時的趙國實際上是二元統治。趙武靈王的實際佈局,似乎是想讓自己的長子趙章來管轄代地,而讓愛子趙何成為趙王(也就是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親自管轄代地算是給趙章鋪路。但是趙章似乎不滿足於受制於父親,於是發動叛亂,而趙惠文王的手下的公子成、李兌等人則藉口平息趙章叛亂,藉機圍困趙武靈王至死。其實也就是奪回代地的控制權,從而掌控趙國全國的政局。於是後來公子成和李兌就成了趙國的實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