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08171459312

    因為古人除了名字之外,一般還有“號”,所以還有兩個稱呼。

    號,是指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自稱。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絡。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自稱。簡稱號。在古人稱謂中,別號亦常作為稱呼之用。

    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趙孟頫《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

    蘇軾(號:東坡居士)

    擴充套件資料:

    號的來歷

    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別號。

    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雲門僧”等四個號。

    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璜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 2 # 關河南望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輩所取(當然亦有一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不過三國亂世,思想反動,冠而取字並不是一定遵循,曹衝、孫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其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名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

    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綜上可知,中國古人的稱謂遠比現代人複雜,為中國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的洗碗機p40和rx600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