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

    《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人民群眾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裡面有不少寶貴的甚至用生命換來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反覆深人研究。例如《黃帝內經》裡的經絡學說,雖到目前為止,還不能以現代科學的道理完全加以解釋,然而,經過科學實驗,無數事實證明它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否認《黃帝內經》究竟是兩千年以前的著作,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科學水平,不可避免地有不少糟粕混雜其中,必須加以揚棄。因此,對《黃帝內經》必須批判地繼承。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個部分,內容非常豐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養生學

    在“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等整體觀點的指導之下,《黃帝內經》提出了一套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延長壽命的養生方法,其中有防重於治的可貴思想。

    (二)藏象經絡學說

    藏象經絡學說可以說是祖國醫學的生理學,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從整體出發,對活休的觀察,根據生理現象、病理現象和治療效應等活的資料結合解剖知識而成的。它提供的特殊聯絡,如內臟之間,內臟與其他器官之間,有些是現代生理學所沒有發現、沒有重視或者還無法解釋的,現在看來這些聯絡是客觀存在的,正在逐步逐步地、一點一滴地得到證明,是符合科學的,其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

    (三)診法

    《黃帝內經》對“四診”已有許多詳細論述,而且強調四診合參。特別在脈象方面,論述非常詳細,已經提到有三十多種脈象,為後世脈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些材料形成了中醫診斷學特色。

    (四)論病

    包括病因、發病、病機、病證四個方面,這.方面內容,在《黃帝內經》中佔篇幅最多。它講的病因,有六淫、飲食、七情、勞傷等。現在講的病因學基本包括在內。發病觀點,突出邪正關係,強調正氣的強弱是決定疾病發生的關鍵。這個觀點不僅在發病學,而且貫穿於診斷治療各個方面,病機的分析也很詳細,病機十九條只是其中一部分,還有氣血病機、五臟病機、六氣病機、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病機,等等。後世的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氣血辨證、臟腑辨證可以說基本上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形成的。此外對疾病方面有專題論述。如熱淪、瘧疾、咳嗽、疼痛、厥、屢、痺、脹、腫、痛疽-----都有專篇。每一種病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治療、預後、預防基本上都有論述。初步統計,講到的病證有兩一百多種,為內科和其他臨床各科奠定了理論基礎。

    (五)治療學

    提出了一整套治療原則。如治病求本、標本論治、扶正祛邪、補虛瀉實、調整陰陽、正治反治等等。還有許多治療方法,如針灸、按摩、導引、蒸浴、薰熨、外敷、放血、眨石等多種多樣。特別是針灸,好多手法現在我們還在運用,如開闔補瀉、徐疾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等各種刺法,豐富多彩,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

    (六)運氣學說

    主要包括在一七篇大論內,著重探討氣象變化的規律,以及對人體疾病的影響,涉及面很廣。如天文、氣象、曆法、物候等學說。有許多內容最近才注意到,如醫學氣象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而運氣學說在這方面卻有其相似之處。

    (七)陰陽五行學說

    這本來不是醫學,是古代哲學用來作指導思想和說理工其的。應用於醫學上,有助於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使之上升為理論,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而另一方面,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也為充實哲學內容提供了條件。所以說《黃帝內經》的陰陽五行已大大不同於當時的陰陽五行,而是有所發展的。它的內容非常豐富,遠遠超過了當時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與祖國醫學結合後,作為指導思想和說理工其,就滲透、貫穿到祖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成為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內經·素問》八十一篇中就有七十多篇提到陰陽,從這裡也可看到陰陽五行在《黃帝內經》中所佔的地位了。

    從以上初步概括的七個方面,可以看到《黃帝內經》的醫學內容是非常豐富的,的確是古代民間醫療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十分寶貴的。當然不可否認,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其中也有些是形而上學的,或者存在主觀臆測等缺陷,但這是次要的。

    《黃帝內經》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貴遺產。在醫學科學領域中,有沒有這個借鑑,是大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地學習。“不人虎穴,焉得虎子”?但是,讀古書決不能過於迷信,使白己的思想被束縛住,必須要獨立思考,既要鑽進去,又要跳出來。

    要鑽進去,首先必須多讀書,認真地讀,既解文理,又解醫理。歷代醫家的註解在這一方面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幫助。但另一方面,“必須看到,中國長期處在封建社會,歷代醫家都把《黃帝內經》視作經典,崇古尊經,不敢擅自改動或提出異議,解不通的,也要想盡辦法曲解使之“通’之;或以經解經,隨文演義,解了仍等於不解;或互相抄襲,以誤傳誤。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科學水平,出現上述現象也是不足為奇的。時至今日,我們的視野和我們的經歷,是前人所想像不到的。因此,我們不要妄自菲薄,對前人的註解’決不能盲目服從,應運用我們所掌握的現代科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只有勤讀書,多思考,才能做到既鑽得進去,又跳得出來。

    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的青年科研人員葉學勇同志,從《本草綱目》中一則關於小孩吃蠶豆而顏面發黃的記載中得到啟發,從一種植物中找到抗A凝集素,最後研究成功從動物血中製備抗A抗B標準血清鑑定人類血型,為醫學科學作出重大貢獻。我們學勻《黃帝內經》也要像葉學勇同志那樣,讀古書而不泥古,做到古為今用。在前人經驗的啟發下,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使古老的《黃帝內經》為創造我們的新醫學作出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拍出來的照片,怎麼用vsco處理出日系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