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嬰:(?-前131)西漢大臣。字王孫。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認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裡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后貶斥。後因罪被殺(一說病死)。 看漢武大帝,所以會注意到竇嬰,看了漢書和史記,漢書怎麼都是照抄史記的,幾乎連細節都沒有新的增補。 竇嬰是個很有義氣的人,寫他的事蹟有三件都是說他因為義氣而損傷自己的利益的,首先是在景皇帝要傳位給梁王的時候,是他站出來反對,堅持原則,雖然這件事維護了漢天子的利益,維護了世界和平,但因為得罪了太后,並沒有得到賞賜,反而被開除了戶口,取消了他的打工資格。 第二次他站出來為他的學生劉榮說話,但得罪了景皇帝,被認為很難和新太子一條心,本來有希望提升為丞相的,因為這件事,而被認為是不夠持重,——竇太后這次站在了竇嬰的一邊,認為他有當丞相的才能,而皇帝說:難道我會吝嗇一個丞相的職位給竇嬰麼,是因為他不夠莊重,其實這樣的解釋很有問題,因為竇嬰是前任的太子太傅,皇帝怎麼會選擇一個不夠持重的人作為太子太傅呢? 第三次是為了灌夫——這個名字聽起來真像個園丁,——灌夫得罪了丞相田芬,田芬要殺掉灌夫,因為是朋友竇嬰第三次出頭,也是他最後一次出頭,結果是被糊里糊塗的棄市。 竇嬰會打仗,喜歡儒學,非常慷慨,不很嬌嗔放肆,經常能夠講出大道理,但輪到實際問題他總是站錯了隊,即是他明白自己是在以弱敵強也會經不住道德底線的摧殘而去與強權抗爭。 這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人物,不成熟的政治家。 崔鵬子說:不怕辦錯事,就怕站錯隊。 竇嬰之死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竇嬰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騎衛押灌夫置警署(“傳舍”),召長史(掌事)曰:“今日召親室飲宴,乃奉王太后詔。灌夫罵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論罪,當斬首棄市。灌夫被繫於獄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陰事”。? 竇嬰乃以金使賓客請託於廷尉,惟諸吏皆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竇嬰決志救灌夫。其夫人勸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后家忤,豈可救邪?”竇嬰曰:“侯位自我掙得,即自我丟之,無足恨悔!我絕不令灌夫獨死,而我獨生”。遂轉移家人、變散家產,然後潛身出家上書皇帝。? 武帝見書召人,竇嬰哭訴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誣罪之。上然之,賜竇嬰食。曰:“雙方都是親戚,其是非可至太后朝宮(東朝廷)申辯之。”? 至王太后宮前,武帝主持,雙方陳詞。竇嬰先為灌夫辯護。田蚡則大毀灌夫平素橫行不法事,目無君後大逆無道。竇嬰辯不過,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露田蚡與淮南王交往受金謀變之陰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當今天下太平,作為肺腑之臣,所好非權力,只好音樂、狗馬、田宅、倡優巧匠之屬。而竇嬰、灌夫則招聚天下勇士、豪強,日夜講論政局,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即俯畫於地,睥睨東西兩宮之間,希圖天下有變,而欲以廢立大功。臣乃不知竇嬰究欲何為!”? 於是武帝問在座大臣,兩人孰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曰:灌夫舊有軍功,若非有大罪,僅爭杯酒不足誅也。但丞相言灌夫通姦猾,侵小民,家資億萬,橫行穎川,凌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於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斷之!? 內史鄭當時欲暗護竇嬰,見勢不敢堅持。其餘大臣皆不敢發言。武帝乃怒斥鄭當時曰:“公平日數言竇、田長短,今日到朝廷公論其是非,侷促竟如新駕轅之小馬駒!我要一併斬滅汝屬!”遂罷朝。? 帝入東宮請食並彙報於太后。太后盛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後,皆魚肉之矣!難道皇帝是無態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辯論竟無結果!若在你身後,大臣還有可信者乎?”? 武帝謝罪曰:“因雙方都是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之事耳。”於是召郎中令石建,分別議雙方廷辯事。(郎中令,主禁軍也。)? 田蚡退朝出,候韓安國於宮門,召其同車,怒責曰:“竇嬰已是老禿翁,何為懼之,首鼠兩端?”安國曰:“今人毀君,君亦毀人,如賈豎婦女爭罵,何其無大體也?”田蚡謝曰:“爭時慌急,不計所言。”安國任御史大夫,乃田蚡之力也。? 又安國曾為梁王相,為梁王事聯絡長公主,以有能力曾為竇太后及竇氏長公主所倚重。故其臨事,兩面討好。? 於是武帝命御史,以竇嬰當廷所言不實,欺謾君上罪,下獄。竇嬰再求見皇帝,皇帝不見。在景帝臨終時,曾有遺詔賜竇嬰,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竇嬰乃使子侄透過陳皇后上書言之,皇帝再召見。? 武帝乃命調閱尚書大行(秘書處檔案),不見此遺詔原件。惟有詔書藏於竇家,家丞封存,報上。大行乃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殺頭棄市。遂以十二月晦日,棄市於渭城(咸陽)。 十二時丁亥,地動
竇嬰:(?-前131)西漢大臣。字王孫。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認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裡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后貶斥。後因罪被殺(一說病死)。 看漢武大帝,所以會注意到竇嬰,看了漢書和史記,漢書怎麼都是照抄史記的,幾乎連細節都沒有新的增補。 竇嬰是個很有義氣的人,寫他的事蹟有三件都是說他因為義氣而損傷自己的利益的,首先是在景皇帝要傳位給梁王的時候,是他站出來反對,堅持原則,雖然這件事維護了漢天子的利益,維護了世界和平,但因為得罪了太后,並沒有得到賞賜,反而被開除了戶口,取消了他的打工資格。 第二次他站出來為他的學生劉榮說話,但得罪了景皇帝,被認為很難和新太子一條心,本來有希望提升為丞相的,因為這件事,而被認為是不夠持重,——竇太后這次站在了竇嬰的一邊,認為他有當丞相的才能,而皇帝說:難道我會吝嗇一個丞相的職位給竇嬰麼,是因為他不夠莊重,其實這樣的解釋很有問題,因為竇嬰是前任的太子太傅,皇帝怎麼會選擇一個不夠持重的人作為太子太傅呢? 第三次是為了灌夫——這個名字聽起來真像個園丁,——灌夫得罪了丞相田芬,田芬要殺掉灌夫,因為是朋友竇嬰第三次出頭,也是他最後一次出頭,結果是被糊里糊塗的棄市。 竇嬰會打仗,喜歡儒學,非常慷慨,不很嬌嗔放肆,經常能夠講出大道理,但輪到實際問題他總是站錯了隊,即是他明白自己是在以弱敵強也會經不住道德底線的摧殘而去與強權抗爭。 這個令人惋惜的歷史人物,不成熟的政治家。 崔鵬子說:不怕辦錯事,就怕站錯隊。 竇嬰之死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闢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竇嬰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騎衛押灌夫置警署(“傳舍”),召長史(掌事)曰:“今日召親室飲宴,乃奉王太后詔。灌夫罵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論罪,當斬首棄市。灌夫被繫於獄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陰事”。? 竇嬰乃以金使賓客請託於廷尉,惟諸吏皆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竇嬰決志救灌夫。其夫人勸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后家忤,豈可救邪?”竇嬰曰:“侯位自我掙得,即自我丟之,無足恨悔!我絕不令灌夫獨死,而我獨生”。遂轉移家人、變散家產,然後潛身出家上書皇帝。? 武帝見書召人,竇嬰哭訴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誣罪之。上然之,賜竇嬰食。曰:“雙方都是親戚,其是非可至太后朝宮(東朝廷)申辯之。”? 至王太后宮前,武帝主持,雙方陳詞。竇嬰先為灌夫辯護。田蚡則大毀灌夫平素橫行不法事,目無君後大逆無道。竇嬰辯不過,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露田蚡與淮南王交往受金謀變之陰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當今天下太平,作為肺腑之臣,所好非權力,只好音樂、狗馬、田宅、倡優巧匠之屬。而竇嬰、灌夫則招聚天下勇士、豪強,日夜講論政局,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即俯畫於地,睥睨東西兩宮之間,希圖天下有變,而欲以廢立大功。臣乃不知竇嬰究欲何為!”? 於是武帝問在座大臣,兩人孰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曰:灌夫舊有軍功,若非有大罪,僅爭杯酒不足誅也。但丞相言灌夫通姦猾,侵小民,家資億萬,橫行穎川,凌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於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斷之!? 內史鄭當時欲暗護竇嬰,見勢不敢堅持。其餘大臣皆不敢發言。武帝乃怒斥鄭當時曰:“公平日數言竇、田長短,今日到朝廷公論其是非,侷促竟如新駕轅之小馬駒!我要一併斬滅汝屬!”遂罷朝。? 帝入東宮請食並彙報於太后。太后盛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後,皆魚肉之矣!難道皇帝是無態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辯論竟無結果!若在你身後,大臣還有可信者乎?”? 武帝謝罪曰:“因雙方都是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之事耳。”於是召郎中令石建,分別議雙方廷辯事。(郎中令,主禁軍也。)? 田蚡退朝出,候韓安國於宮門,召其同車,怒責曰:“竇嬰已是老禿翁,何為懼之,首鼠兩端?”安國曰:“今人毀君,君亦毀人,如賈豎婦女爭罵,何其無大體也?”田蚡謝曰:“爭時慌急,不計所言。”安國任御史大夫,乃田蚡之力也。? 又安國曾為梁王相,為梁王事聯絡長公主,以有能力曾為竇太后及竇氏長公主所倚重。故其臨事,兩面討好。? 於是武帝命御史,以竇嬰當廷所言不實,欺謾君上罪,下獄。竇嬰再求見皇帝,皇帝不見。在景帝臨終時,曾有遺詔賜竇嬰,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竇嬰乃使子侄透過陳皇后上書言之,皇帝再召見。? 武帝乃命調閱尚書大行(秘書處檔案),不見此遺詔原件。惟有詔書藏於竇家,家丞封存,報上。大行乃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殺頭棄市。遂以十二月晦日,棄市於渭城(咸陽)。 十二時丁亥,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