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俄羅斯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俄羅斯的政治權力大多數時候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從沙皇到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再到葉利欽、普京等)。
這其實有點讓人費解。沙俄時期,俄羅斯正處於近代向現代的轉型,保留沙皇掌權的舊時代殘餘還能夠讓人理解。但從蘇聯時期開始,人類已逐漸完成農耕向工業文明的轉型,但俄羅斯至今仍不斷湧現出政治強人掌權的情況。
當然,俄羅斯在形式上也接受了一些現代民主理念。如,沙俄時期的杜馬;蘇聯時期歲是一黨專政,但明確了政治局集權領導的原則;俄羅斯聯邦時代,建立起西式的三權分立。
不過這些民主理念並未改變俄羅斯強人政治的本質。沙俄時期,君權壓制著杜馬的影響力;蘇聯時期,總書記掌握全部大權,其他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其附庸;俄羅斯聯邦時代,總統的權力凌駕於其他三權之上。
俄羅斯最讓人難理解的是,這種一人政治架構還較為合理。在俄羅斯百年曆史內,只要是一人掌權的時代,俄羅斯基本上都處於國力上升,甚至處於強盛時期。而當俄羅斯的權力分解時,俄羅斯則陷入動盪中。
第一,複雜的地緣結構。俄羅斯地域遼闊,地緣結構複雜。其核心板塊——東歐平原,位於疆土的最西端,因此對亞洲領土的控制較為薄弱。只是因為,俄羅斯在亞洲領土的自然環境異常苦寒,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開發,發展本土勢力,這才使得東歐本部有足夠的實力將亞洲領土吞入囊中。
而東歐平原不屬於一流的地緣板塊,其實力有限,卻需要將自身影響力輻射到一兩千萬平方公里的邊緣領土。這代表著,俄羅斯這樣的地緣結構缺乏一個穩定的支撐。
俄羅斯本身的地緣結構不符合中央集權的條件,只是因為邊緣地區的實力過於孱弱,才使本部核心區有了相對的優勢。這就是說,俄羅斯這個國家的形成是靠後天強力形成的。
因此,俄羅斯在政治上採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來彌補地緣結構上的缺陷。既然俄羅斯要彌補地緣結構上的不足,那麼就需要對中央集權進行設計——將權力盡可能的集中,即,一個人的強人政治、甚至領袖獨裁。
第二,區域經濟整合度的不足。俄羅斯的內部經濟特點是,因為領土過大,各板塊之間地緣關係較為疏離,經濟整合度較低。
俄羅斯亞洲領土距本部異常遙遠,且自然環境惡劣,很難與本部建立高緊密型的地緣通道,至今也僅有一條西伯利亞鐵路。這就嚴重限制了亞洲領土與東歐本部間的經濟交流。
俄羅斯本部雖然有能力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東歐傳統勢力範圍相連。但需要與西方高經濟水平、大體量的歐洲文明競爭,因此,即使將這些區域收入囊中,也很難消化。一但俄羅斯的實力衰落,這些與西方經濟關聯大的區域會最先脫離。
區域經濟整合度的不足,讓俄羅斯的統一沒有一個較為有效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因此,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俄羅斯只能從政治層面著手改變,那就是進一步提高中央集權。
第三,資源分佈極為零散。俄羅斯是典型的資源立國。其經濟支撐主要是,礦產資源和依賴礦產資源的重工業。而輕工業和軍工外的高科技等新興產業佔比不高。
不過,俄羅斯的資源分佈極為零散,若各項資源掌握在不同人的手中,就無法形成一人獨大的格局。
不過,俄羅斯的地緣結構為俄羅斯形成一人獨大的格局提供了條件。首先,俄羅斯的資源主要分佈在亞洲領土上,而惡劣的自然環境不能在本土形成較強的勢力;其次,北亞的資源產地不具有在本土進行工業開發的條件,因此北亞的資源只能往外運輸;最後,北亞的生活和生產物質無法自給自足,需要從外輸入,而中央是唯一有能力主持全國交通運輸的勢力,因此各資源產區自然會對中央產生高度依賴。
而這種依賴,甚至於說這種經濟模式,為中央集權和政治強人的出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四,國家人文同一性的缺失。俄羅斯是多民族、多種族國家,其中俄羅斯族的數量佔全國總人口的80%。而俄羅斯因歷史原因,各族並未混居,非俄羅斯族大多集居在亞洲、高加索等邊緣領土。
各自混居的民族分佈,以及鬆散的地緣結構,讓俄羅斯的文化變得較為複雜。斯拉夫文化不僅未在許多地方佔據主體地位,而且領土遼闊導致俄羅斯各板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因此,俄羅斯要維繫內部國家人文的同一性十分困難。
政治強制力能在一定程度彌補心理認同同一性的缺失。以塑造政治強人的方式,儘可能的消滅內部的分歧,維護中央的權威。同時透過對政治強人的個人崇拜,增加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
第五,外部壓力的倒逼。通常來說,外部壓力是中央集權形成的重要因素。當有強大的外部勢力威脅時,內部才會團結,齊心抗敵。
俄羅斯就面臨著強大外部勢力的威脅。蘇聯早期不必說,就是在二戰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在面對美系國家的打壓時,一直處於下風。冷戰後,美蘇對抗結束,雖然俄羅斯直接面對的外部壓力降低,但因自身實力的衰落,來自外部的威脅反而更大。
這樣的情況,使得俄羅斯需要強人政治來壓制內部分歧,集中資源應對外部強敵。再加上俄羅斯的國力衰退,國民的自豪感以及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需要一個強勢的總統,利用個人崇拜增強國民對國家的信心。
綜上,俄羅斯在內部的地緣結構、內部經濟和文化差異、資源分佈,以及外部威脅的聯合因素作用下,選擇了中央集權最高體現形式——強人政治。以強人獨裁的方式,透過最高程度的政治強力,來維護國家的穩定。
不過,雖然強人政治有其特定積極作用。但過度將國家命運捆綁在一個政治領袖身上,還是很危險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斯拉夫的鐵托。在其身前,領袖與國家高度捆綁,南斯拉夫得以穩定發展,而一旦其離世,無人再具備其之威望,不僅政治陷入混亂,國家的共同精神紐帶也就此斷裂,最後導致內戰解體。
細數俄羅斯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俄羅斯的政治權力大多數時候都集中在一個人手裡(從沙皇到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再到葉利欽、普京等)。
這其實有點讓人費解。沙俄時期,俄羅斯正處於近代向現代的轉型,保留沙皇掌權的舊時代殘餘還能夠讓人理解。但從蘇聯時期開始,人類已逐漸完成農耕向工業文明的轉型,但俄羅斯至今仍不斷湧現出政治強人掌權的情況。
當然,俄羅斯在形式上也接受了一些現代民主理念。如,沙俄時期的杜馬;蘇聯時期歲是一黨專政,但明確了政治局集權領導的原則;俄羅斯聯邦時代,建立起西式的三權分立。
不過這些民主理念並未改變俄羅斯強人政治的本質。沙俄時期,君權壓制著杜馬的影響力;蘇聯時期,總書記掌握全部大權,其他政治局常委基本上是其附庸;俄羅斯聯邦時代,總統的權力凌駕於其他三權之上。
俄羅斯最讓人難理解的是,這種一人政治架構還較為合理。在俄羅斯百年曆史內,只要是一人掌權的時代,俄羅斯基本上都處於國力上升,甚至處於強盛時期。而當俄羅斯的權力分解時,俄羅斯則陷入動盪中。
第一,複雜的地緣結構。俄羅斯地域遼闊,地緣結構複雜。其核心板塊——東歐平原,位於疆土的最西端,因此對亞洲領土的控制較為薄弱。只是因為,俄羅斯在亞洲領土的自然環境異常苦寒,無法進行大規模的開發,發展本土勢力,這才使得東歐本部有足夠的實力將亞洲領土吞入囊中。
而東歐平原不屬於一流的地緣板塊,其實力有限,卻需要將自身影響力輻射到一兩千萬平方公里的邊緣領土。這代表著,俄羅斯這樣的地緣結構缺乏一個穩定的支撐。
俄羅斯本身的地緣結構不符合中央集權的條件,只是因為邊緣地區的實力過於孱弱,才使本部核心區有了相對的優勢。這就是說,俄羅斯這個國家的形成是靠後天強力形成的。
因此,俄羅斯在政治上採用中央集權的方式來彌補地緣結構上的缺陷。既然俄羅斯要彌補地緣結構上的不足,那麼就需要對中央集權進行設計——將權力盡可能的集中,即,一個人的強人政治、甚至領袖獨裁。
第二,區域經濟整合度的不足。俄羅斯的內部經濟特點是,因為領土過大,各板塊之間地緣關係較為疏離,經濟整合度較低。
俄羅斯亞洲領土距本部異常遙遠,且自然環境惡劣,很難與本部建立高緊密型的地緣通道,至今也僅有一條西伯利亞鐵路。這就嚴重限制了亞洲領土與東歐本部間的經濟交流。
俄羅斯本部雖然有能力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東歐傳統勢力範圍相連。但需要與西方高經濟水平、大體量的歐洲文明競爭,因此,即使將這些區域收入囊中,也很難消化。一但俄羅斯的實力衰落,這些與西方經濟關聯大的區域會最先脫離。
區域經濟整合度的不足,讓俄羅斯的統一沒有一個較為有效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因此,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俄羅斯只能從政治層面著手改變,那就是進一步提高中央集權。
第三,資源分佈極為零散。俄羅斯是典型的資源立國。其經濟支撐主要是,礦產資源和依賴礦產資源的重工業。而輕工業和軍工外的高科技等新興產業佔比不高。
不過,俄羅斯的資源分佈極為零散,若各項資源掌握在不同人的手中,就無法形成一人獨大的格局。
不過,俄羅斯的地緣結構為俄羅斯形成一人獨大的格局提供了條件。首先,俄羅斯的資源主要分佈在亞洲領土上,而惡劣的自然環境不能在本土形成較強的勢力;其次,北亞的資源產地不具有在本土進行工業開發的條件,因此北亞的資源只能往外運輸;最後,北亞的生活和生產物質無法自給自足,需要從外輸入,而中央是唯一有能力主持全國交通運輸的勢力,因此各資源產區自然會對中央產生高度依賴。
而這種依賴,甚至於說這種經濟模式,為中央集權和政治強人的出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四,國家人文同一性的缺失。俄羅斯是多民族、多種族國家,其中俄羅斯族的數量佔全國總人口的80%。而俄羅斯因歷史原因,各族並未混居,非俄羅斯族大多集居在亞洲、高加索等邊緣領土。
各自混居的民族分佈,以及鬆散的地緣結構,讓俄羅斯的文化變得較為複雜。斯拉夫文化不僅未在許多地方佔據主體地位,而且領土遼闊導致俄羅斯各板塊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因此,俄羅斯要維繫內部國家人文的同一性十分困難。
政治強制力能在一定程度彌補心理認同同一性的缺失。以塑造政治強人的方式,儘可能的消滅內部的分歧,維護中央的權威。同時透過對政治強人的個人崇拜,增加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
第五,外部壓力的倒逼。通常來說,外部壓力是中央集權形成的重要因素。當有強大的外部勢力威脅時,內部才會團結,齊心抗敵。
俄羅斯就面臨著強大外部勢力的威脅。蘇聯早期不必說,就是在二戰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在面對美系國家的打壓時,一直處於下風。冷戰後,美蘇對抗結束,雖然俄羅斯直接面對的外部壓力降低,但因自身實力的衰落,來自外部的威脅反而更大。
這樣的情況,使得俄羅斯需要強人政治來壓制內部分歧,集中資源應對外部強敵。再加上俄羅斯的國力衰退,國民的自豪感以及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需要一個強勢的總統,利用個人崇拜增強國民對國家的信心。
綜上,俄羅斯在內部的地緣結構、內部經濟和文化差異、資源分佈,以及外部威脅的聯合因素作用下,選擇了中央集權最高體現形式——強人政治。以強人獨裁的方式,透過最高程度的政治強力,來維護國家的穩定。
不過,雖然強人政治有其特定積極作用。但過度將國家命運捆綁在一個政治領袖身上,還是很危險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斯拉夫的鐵托。在其身前,領袖與國家高度捆綁,南斯拉夫得以穩定發展,而一旦其離世,無人再具備其之威望,不僅政治陷入混亂,國家的共同精神紐帶也就此斷裂,最後導致內戰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