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飛飛的小朋友

    1、藏曆新年

    這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從藏曆12月初,人們便開始忙碌過年,家家戶戶培育青稞青苗,供於佛前雙櫃之上,以預祝來年糧食豐收。12月中旬,各家紛紛用酥油和麵粉炸“卡賽”(果子)。接近年關,每家都要準備一個叫“竹素琪瑪”的五穀鬥,內裝滿酥油和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參果等食品,上插著青稞穗,並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洛果”)。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兩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各家進行大掃除,擺上新卡墊,貼上新年畫。12月29日,人們把灶房打掃乾淨,並在正中牆上用乾麵粉撒上“從吉祥徽”。傍晚,不論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麵疙瘩),天黑時,全家依長幼次序就位坐定,開始聚吃“吐巴”。藏族稱此為“古吐”,最早起源於民間驅鬼避邪的習俗,儀式頗為隆重,藏語“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這個儀式過程中,必須做兩種“帕吐”。其一是具有各種象徵意義的面型,如太陽象徵富有、威嚴和榮譽,經書貼象徵聰慧、有學識,鼓象徵不可靠、兩面人等;其二,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於預示心腸硬;炭預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東西的人,都要即席撈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興。但人們不難發現,藏族在這種樸實無華的古老儀式中,注人了道德的內容,使其成為一種道德教育的方式。除夕晚上,家家戶戶把房屋內外打掃乾淨,室內鋪上新“卡墊”,在正屋佛龕前疊放各式“卡賽”(油炸果子)四、五層和各種水果、乾果、酥油、磚茶、鹽塊等物,以表慶祝節日,大門外用石灰粉畫上象徵吉祥的八瑞相(萬字符號)等,家庭主婦煮好“觀顛”(放有紅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熱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藏曆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來穿好衣服,點燃供燈祭祀神靈後,按輩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飲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著後輩起來向長輩們敬“琪瑪”和青稞酒,並獻上哈達,祝吉祥如意,然後坐下,大家一起喝熱青稞酒,吃麥片和酥油煮的人參果。家庭新年儀式完後,就往左鄰右舍祝賀,各家男女青年手拿“竹素棋瑪”,提上青稞酒壺,一進門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圓滿,主婦富態,貴體安康,願來年仍能福綏歡聚。”然後向全家人獻“琪瑪”敬青稞酒,主戶同樣向客人敬茶酒等款待。初一這一天,一般是家人團聚歡度新年,一般互不訪問。從初二開始,親朋好友相互拜年。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絃子舞,牧區牧民通宵達旦盡情歌舞。節日期間,民間還有角力、投擲、拔河、跑馬射箭等一系列娛樂活動。

    2、逛林卡

    藏族是一個十分熱愛大自然的民族,他們根據高原氣候、環境和生活條件,形成一種獨特的民族習慣,即逛林卡。每年藏曆五月一日到十五日,人們走出庭院,來到濃蔭密佈的林卡,塔起帳篷,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賜。15日這天,藏族稱“藏林吉桑”,即“世界焚香日”,遍祭神靈。據說因為猴年五月,蓮花生降伏了藏地一切妖魔而以志紀念;另據傳說,赤松德贊建桑耶寺時,由於時運不佳而屢建不成。蓮花生於是創立贐儀神香誦經節,廣行焚香祭祀,因此所有逆緣逐漸消失,寺院圓滿建成。後來為紀念此一習俗,遂在該月上弦月圓滿的吉日(15日)舉行盛大焚香祭祀活動。同時這天也是逛林卡的高潮,人們身著盛裝,帶上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種美味食品到林卡野宴。四川阿壩藏放羌族自治州,藏曆五月初四,往往以家庭、家族或寨子為單位外出遊玩,大家在野外撐起帳篷,熬起磚茶,備有酸奶等各種食品,唱歌跳舞以至盡興,當地稱此俗為“郎扎格甲”。

    3、雪頓節

    這是西藏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宴”之意,從字面解釋,“雪頓節”就是“吃酸奶的節日”。後來由於雪頓節活動內容逐漸演變為以藏戲會演為主,故又稱其為“藏戲節”。17世紀以前,西藏的“雪頓”活動是一種純宗教活動。那時按照佛教的法規戒律,夏季有好幾十天禁止僧人出門,要行長淨,更安居之事直到解制,在開禁的日子,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準備酸奶進行施捨,這就是“雪頓”的來源。17世紀中葉,開始增加演出藏戲,並形成固定的“雪頓節”,但宗教和文娛活動的範圍仍侷限在寺廟內外,在拉薩主要以哲蚌寺為中心。18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併為達賴夏宮,於是雪頓節的活動開始移至羅布林卡,市民及周圍民眾被允許入園觀戲,逐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舊時西藏,雪頓節的活動方式大致是這樣的:藏曆6月29日,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報到,並舉行簡單的儀式表演,然後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晚上回哲蚌寺。6月30號,在哲蚌寺演出一天藏戲。7月1日,來自各地的劇團在羅布林卡進行聯合演出。7月2日至5日,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4個地方的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節日期間,噶廈政府機關放假,全體官員集中在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酸奶。拉薩廣大市民和郊區農民也穿上盛裝,帶上吃喝用品,前往羅布林卡觀看演出。

    藏族服飾

    藏族女子多愛在頸項上佩戴各色飾物,有用式樣不同的古海貝化石串成的項鍊(名為“絲”),也有用彩珠、海貝化石、綠松石等混串而成的項鍊,還有各式骨制、珠寶、蠟珠等長短不一的飾品。在這些項鍊中間常常懸掛著一個製作精美的金屬小盒,叫作“嘎烏”。嘎烏的形狀不一,一般為銀質或銅質,盒面上鑲嵌有瑪瑙、松石,雕刻有多種花紋圖案。嘎烏的裡面裝有佛像或活佛、喇嘛的神物以及護身符等。嘎烏是由佛盒演變而來,現已成為藏族女子必不可少的重要飾物,認為佩戴上它可以護身。佛珠也是藏族不離手的宗教飾物。佛珠有一百零八顆,用線繩穿連起來,既可以戴在頸上,也可以挽於手腕。在普遍信仰藏傳佛教的廣大藏族農牧民中,無論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為佛像、或為經文、或為“舍利丸”的“護身符”,並裝入精緻的佛盒或珍貴的呢革包中,佩於腰間或系於頸上,以求隨時得到佛的護佑,避免災禍。它同時也成為一種頗具藏族特色的裝飾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什麼促進牙根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