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明668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志,這句話是誇獎顏回,有志氣,吃稀飯喝涼水,住破房子,照樣專心致志的學習,所以孔子很喜歡他,為什麼孔子不幫他?因為孔子自己都窮困潦倒,累累如喪家之犬,其他的同學呢?都說了只是同學而已,又不是父子兄弟,別人怎麼肯幫你

  • 2 # 楊宇林745

    儒學本身就是強調獨立性並且修身養性,求人與被人可憐都是儒生的恥辱,基本上儒生們都會把尊嚴看得非常重,其實在孔子那個時代,人們還在處於與自然鬥爭的環境,人們對物質本身沒有多大的慾望,這跟你現在到非洲部落中去會看到的情況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只需要把歷史往前三十年,人們的生活只是為求一身一口而已。那個時代的城鎮,主要還是以防禦部落衝突與防備野生動物而設定,有一間能夠遮風避雨的地方其實就是好處所了,絕大多數人的生存僅僅是解決肚子問題。那個時代,普世的家庭倫理道德其實都沒有建立起來。對於政治而言,政治統治關係其實都是以族群安全為基礎。

  • 3 # 雯臣

    好比問學校會不會給家庭貧困的學生退已經交了的學費,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不會退的!

    孔子教授學生為的就是收學費,那個時代學費一般都是繳納實物,學生給孔子繳納一定數量的豬肉,想想孔子有三千弟子,每年收到的豬肉相當可觀(醃製過不用但心壞了)。

    為什麼孔子的弟子交的是豬肉,而不是繳納糧食之類的?東周時期還是等級森嚴的奴隸制,人的尊卑貴賤透過衣服和食物區分,就是所謂的衣分五色、食分三等。貴族是食肉者,平民是食粟者,奴隸是食糠者,出土的商周墓葬中發現的人殉頭骨(奴隸),臼齒齒冠已經基本磨平,這是奴隸長期吃糠麩導致臼齒磨損嚴重。

    孔子是沒落的小貴族出身,是屬於肉食者之列的,這在當時不僅是身份象徵,還是一種貴族的特權,孔子大力維護奴隸制,不惜鼓吹復古倒退,根本目的就是維護吃肉的權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已經被孔子吃到嘴裡的肉,怎麼可能還會吐出來給顏回?

    孔子是奴隸制度堅定維護者,食肉在孔子看來是奴隸主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孔子對於食肉非常的講究,肉必須切的整整齊齊他才肯吃,奴隸主食肉的權利在孔子看來與禮、樂一樣,是奴隸制等級制度的具體體現。

    儒術是祭祀和喪葬禮儀的禮儀,孔子作為儒者主持祭祀與喪葬活動是他的職業,也是孔子重要的收入來源。祭祀與喪葬活動中用於祭祀的不僅有人牲和人殉,還有用來供鬼神享用的豬肉,祭祀活動完畢以後作為司儀,孔子每次都少不了分得一大塊冷豬肉作為酬勞,這在當時是高收入。可以想象孔子雖然只是沒落小貴族,但從事的司儀工作在當時可是待遇豐厚的,加上教授弟子學習儒術,孔子每年的收入是頗為豐厚的,這也是孔子有經濟實力周遊列國。

    那麼孔子為什麼不幫助貧寒的顏回就清楚了,顏回是平民出身,屬於食粟者,堅決維護等級制度的孔子看來,自己平民出身的弟子顏回,過著貧寒的生活是與其身份相稱的,根本不存在需要幫助的問題。其實,所謂貧寒還是富有是相對的,孔子教授弟子是要收取豬肉作為學費的,這在當時對於平民來說是非常昂貴的,能夠給孔子繳納昂貴的學費,說明顏回的貧寒是相對於富有的奴隸主孔子,以及孔子其它出身的貴族弟子而言,並非顏回作為平民有多麼貧窮。

    孔子作為奴隸制度的堅定維護者,是不會把豬肉給平民出身的弟子去吃的,在孔子看來這是與禮不合的。肉食者吃肉,食粟者吃糧食,奴隸吃糠麩,都是天經地義的,如果食粟者顏回吃肉,在孔子看來就是禮崩樂壞,是破壞等級制度的行為,這對於孔子來說是堅決不能接受的。

    那麼顏回很孔子學習了儒術,對於祭祀活動與喪禮上的禮儀肯定非常熟悉,完全可以去做司儀去主持祭祀和喪禮。這當然可以,但顏回是平民出身,他沒有資格主持貴族的祭祀與喪葬禮儀,只能承接平民百姓的喪禮與祭祀祖先活動,那麼得到的報酬自然就沒有辦法和孔子相提並論了,同樣平民的喪禮和祭祀活動在當時是不能有肉的,平民階層作為食粟者只能用糧食祭祀祖先,作為司儀的顏回也就只能得到糧食作為酬勞,也就是能夠混個溫飽比一般人強些罷了。

    春秋時期隨著華夏文明的進步,祭祀和喪葬活動已經大為簡化,祭祀活動不在是邦國重要的政治活動,這就極大損害了儒者的利益,儒家作為祭祀活動的司儀,從中獲取的利益也大幅度減少,孔子曾因此憤憤不平。社會風氣的變化導致喪葬禮儀從簡,顏回這樣只能主持平民喪禮的儒者,收入肯定也會受到極大影響,這也是顏回比起孔子的其它貴族學生,顯得比較貧寒的又一個原因。

    總之孔子最在意的是等級制度,自己是貴族自然食肉,自己的貴族弟子同樣食肉,自己的平民弟子只能食粟,自己的奴隸吃糠麩,在孔子看來就是對於奴隸制的最有力維護。孔子作為貴族食肉合乎禮儀,顏回作為平民食粟同樣合乎禮儀。相反,如果孔子與自己的貴族弟子幫助顏回,讓顏回也可以吃到肉,這不僅是禮崩樂壞,而且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奴隸制時代的“禮”和“樂”有法律的含義,什麼人奏什麼音樂,什麼場合奏什麼樂,都是有嚴格規範的。讓一個食粟者去食肉,就是觸犯了當時的法律,搞不好是要死人的。

  • 4 # 我在故我思

    孔子無論在當時或當下,都是一個”誨人不倦”的思想教育家。也有比較多的專題性活動和相對穩定的追隨求教者。似乎並無刻意的收費行為和標準,這從他的”有教無類”和”束脩”等話語中可以印證。——他不是一個在崗受祿的專業教師,更不靠”辦班”、”補習”收費。而是透過遊歷、考察,分析、歸納,提出和宣講自巳思想體系的學者和思想家。顏回和子路都是他的主要門生。但孔子更欣賞簞食瓢飲,不厭陋巷的顏回,也似乎並未見子路對師對友有過什麼大方饋贈之舉。如果截止到楊榮國教授都找不出孔子受賄斂財的證據,那就證明孔二先生已經清白了幾千年了。至少迄今為止,可以尊之為”大裁、聖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詞愛是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