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衿書法
-
2 # 葉靜湖
除了明清之際的傅山和王鐸之外,清朝書法是個衰落時期,倒是皇家書法算是封建王朝裡比較好的。
揚州八怪的書法不能算醜書,是把畫家的感覺運用到書法上,是書畫同源的產物。不過揚州八怪(清中期活躍於揚州中層的知識分子)的重點還是畫作不是書法。如果說這些人書法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恐怕也不是。醜書應該是現代的產物,只有現代才可能有那麼多,文化水平高,而書法技能低的人。
碑學的興起不是壞事。雖然只是把碑拓搬到宣紙上,而且搬的不好。總算開了一條新的思路。只是這樣以來造成本來就不多的書法人才又分成碑派和帖派,兩頭顧不上。沒有出現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傑出人物。加上提倡碑學最得力的康有為自己書法水平又極差。是個典型的動口能力強於動手能力的書家,起到了不好的示範作用。
-
3 # 臨池管窺
清代亦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被稱為“書道中興”的一代。
從早、中、晚三個階段來看,早期仍是帖學的天下,至中期,碑學興起,晚期則盛行碑學。
明清之交,許多明末遺民,隱跡山林,寄情翰墨,湧現出一批書風獨特、個性鮮明的書法家。如傅山、朱耷、石濤等人。
傅山追求“寧拙毋巧、寧醜毋媚”的藝術趣味,草書縱橫跌宕,真率拙樸;朱耷的行草融匯篆書之法,運筆細勻圓勁,斜正錯落有致;石濤在行楷中參以隸法,字型凝重倚側。另外,王鐸的行草書縱而能斂,蒼鬱雄暢。
這些都是宗法晉唐法帖而有獨特風貌者。至康熙朝,由於康熙皇帝酷愛董其昌書法,董書遂風靡一時,出現了許多專學董字的書法家,如沈荃、笪重光、姜宸英、查昇等。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喜愛趙孟頫書法,朝野風氣又為之一變,由崇尚疏淡的董字轉為圓腴的趙字,代表書家有張照、董浩、汪由敦等人。
這個時期,承緒帖學比較著名書法家有:北方號稱四大家的翁方綱、劉墉、永瑆、鐵保;南方與翁、劉並稱的梁同書、王文治,還有錢澧、錢坫、汪士宏、姚鼐等名家。
他們大多數宗法晉代鍾、王,唐代顏、柳,宋代蘇、米,元明時期趙、董,在真、草、隸、篆諸方面各有建樹。其中以翁方綱、劉墉最負盛名。
乾隆年間,敢於衝破帖學樊籬,自闢新路的書法家當推“楊州八怪”,他們不但在繪畫上追求“怪”,在書法上也力圖變革,有意識地從漢隸中汲取營養,並將繪畫用筆融入書法,使靡弱的帖書得以寬其氣、強其骨,如黃慎的草書,汪士慎的隸書,高鳳翰的左手書,都能突破舊規,自成一格。鄭燮、金農則是其中佼佼者。鄭燮的行楷參以隸法,形成自稱的“六分半書”;金農的隸書橫粗豎細,凝重拙樸,被稱為“漆書”。這些書法,無論在用筆、結構、佈局上都新穎獨特,他們變革帖學的嘗試,無疑是碑學興起的前奏。
乾嘉時期,隨著金石考據學的勃興,大量金石碑版被髮掘出土,不少人由考據進而學書,書法逐漸入碑學。尤其有幾位理論家,大力倡導碑學,著書立說,更推進了碑學的傳播。如阮元的《北碑南帖論》、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對當時書壇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至嘉道時期,終於形成了碑學蓬勃發展的書道中興局面。湧現出許多成就突出的書法家,如鄧石如、伊秉綬、丁敬、黃易、桂馥、包世臣、陳濤壽等,其中以鄧石如、伊秉綬兩家造詣最深。伊秉綬的書法上追秦漢,隸書成就突出,兩人書名並重當世。
清代晚期,書壇已是碑學的天下。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總結了前朝碑學的理論與實踐,並竭力推崇北碑,尊魏卑唐,遂使中期南帖善存的地盤,完全讓位於北碑。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均從北碑中吸取營養,如當時最負盛名的兩位書家:何紹基和趙之謙,早年均師法顏真卿,後為一代大家。
其他碑學名家尚有包世臣弟子吳熙載、宗法鄧石如的楊沂孫、富有金石意趣的吳昌碩、擅長篆隸的莫友芝、楊峴等。當然,也有少數書法家不以北碑為宗,如翁同龢專學顏真卿、林則徐承帖學餘緒,但建樹則不如何、趙諸家。
總之,清朝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清人書法也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並影響至今。但如今對清代書法的承緒,卻糟粕盛於精華,走向了變革的極端。形成這種局面,與現今國學斷層與理論的缺失有深刻關聯,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事相關教育同仁與廣大書法愛好者們沉下心智,清本溯源,找出一條符合時代的中國書法之路,這將是任重而道遠的探索……!
-
4 # 千年蘭亭
清代對書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隨著金石學的崛起,書壇出現碑帖之爭,碑學與帖學相互融合,書法出現一些新氣象。
清代書法最大貢獻在於,隸書出現漢代高峰後的又一高峰,出現一大批隸書名家,隸書百花齊放,個性鮮明。
此外,篆書煥發生機。鄧石如等人將隸書的筆法融入篆書,大大降低了篆書的難度。篆書出現與前朝不一樣的氣象。
而其他書體雖也有所突破,但並無大的成就。書家中,值得一提的是何紹基,他以顏字為基礎,參以篆隸和魏碑筆法,修煉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
5 # 半桶水書法
謝謝邀請!清代書法分兩條主線:傳統帖學與碑學興起,就是從清代開始了帖與碑的爭吵。傳統派是官方,受康熙皇帝推崇,董其昌被推到一個時代高處,源襲歷代學王的經驗和唐楷繼承。由於不斷有漢魏碑刻、墓誌出土,以鄧石如等人為先鋒,發起了另一場“復古”運動,出現了一批名家,鄧石如、鄭谷口、金農、伊秉綬、趙之謙、康有為、吳昌碩……等等,並各自取得了較大成就。整體看來,清代書法,並沒有突破到可以與魏晉唐宋元相抗衡的高度,金石家們竭盡全力,終其一生,也只是把漢隸從石刻變成墨跡罷了。當然,對推動隸書起到關鍵作用,毋庸置疑。而何紹基,鄭板橋,寫出了別具一格的書法,但沒能形成氣候。至於書法理論,反而得到了空前討論,可是都在前人基礎上炒來炒去,弄得玄乎其玄,生怕後學看懂,把古人簡單樸素的方法搞得更復雜,以凸顯他們有能耐。總之,清代書法,可供“取法”的不多。個人淺見,不喜勿噴。
回覆列表
清代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初年,一大批明代士人被滿清政權吸納,前期以明代遺民構成了這個階段的書風。代表人物為傅山,王鐸。是清代書法史上的最高峰。清代中期,帝王以寬厚的仁政實行統治。這一時期的書風,以“光,圓,黑,厚”為特徵。劉墉,成親王,鐵寶,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清晚期,在康有為的鼓吹下,興起了北碑的熱潮,崇碑抑帖,筆法從此失矣。書風大壞。實始於康有為。
清代書法史上的地位,在整個書法史上,排名僅僅高於民國和現代。書法在晉唐時期,為發展的最高峰,尤其是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東晉書法,以至簡的筆法,佔據著書法最高點。越往下,筆法越複雜,越複雜,越是成為了書法發展的障礙,以至於每況愈下,過份的在筆法上玩花樣,卻不明大道至簡的理。完全背離了王羲之的簡練筆法,似扭麻花一的筆法,實始於清代。麻花筆法,是葬送傳統書法筆法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