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的家長帶著“體弱多病的孩子”到醫院要求檢查與免疫相關的指標,檢查的結果通常都很正常,偶爾個別指標稍微高了或者稍微低了,其實也不會對健康有大的影響。其實,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兒極為少數,繼發性免疫缺陷的患兒也並不常見。免疫缺陷表現出來的可不是普通感冒、咳嗽一月那麼簡單的,而是非常嚴重的感染或腫瘤。 對於家裡一個孩子的家長來說,孩子反覆生病的狀況大多發生在入園後的第一個半年或者一年;對於家裡兩個孩子的家長來說,二寶反覆生病的狀況大多發生在頭三年,因為孩子們在親密接觸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相互傳染疾病,哥哥姐姐會從學校帶一些病原微生物給弟妹...其實,有些事兒遲早是要經歷的 常見導致疾病的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我們與微生物共存在這個世界中,偶爾的感冒發熱不能避免也並非壞事,因為我們正是在與微生物的接觸中,逐漸獲得了相應的免疫力。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會隨著生長髮育不斷成熟。在同樣生活環境中,幼小的孩子總是較成人更易感染疾病,儘管嬰幼兒的免疫系統還不太成熟,但也足夠對付普通的病毒感染。 孩子為什麼反覆生病?問題其實出在家長身上。 “體弱多病的孩子”是否真的比同齡的孩子更容易生病呢?其實,不少家長根本記不清楚孩子一年之中患過幾次病——因為對家長們來說,孩子一年4次或者一年6次患病,在他們眼中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們認為孩子就是經常生病!歐美國家的醫生認為,免疫系統功能正常的兒童,3歲前平均每年患急性呼吸道疾病6次;3歲後(入園或入托後進入了集體生活)平均每年患急性呼吸道疾病8-10次。想必大部分被家長認為是“體弱多病的孩子”患病頻率不一定會達到這個水平,而且我認為這個資料也還是有待斟酌。 此外,孩子剛剛入托入園,或者家裡有學齡期的哥哥姐姐的孩子,那麼他會在一段時間內顯得容易生病——因為孩子們在親密接觸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相互傳染。不過不必太過於擔心,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這些“小痛小病”並不會誘發嚴重的疾病,卻能促進免疫系統的成熟。 如果出生時健康的孩子,出生後長期受疾病困擾,通常是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出了問題。家長可有兩種選擇,要麼,使用藥物控制疾病,讓孩子適應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要麼,儘量去調整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確保孩子健康成長。希望釜底抽薪一定還是會選擇後者吧。以下幾點提醒注意: 一、家長自省養育方式。 過於精細或者特別大意地照護是孩子反覆生病的常見原因。孩子需要的是和諧自然的生活,新鮮的空氣、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愉快的情緒......從居住環境到衣著餵養,有時候,精心的照料也可能帶來災難,比如,地毯對塵蟎過敏的人來說可能是災難,保暖對於溼疹的人來說可能是災難...... 二、避免不必要的用藥。 常見病通常是普通的病毒感染,家長要平靜理智地耐心等待孩子康復,注意一般護理和對症護理,讓孩子多飲水、多休息,必要時才對症用藥。如果一聽到噴嚏、一看到鼻涕,就用上一大堆的藥物和偏方,這樣的治療甚至比疾病本身的危害來得更大、更猛。其實,除了吃藥,我們還有更多事情值得去做呢。 三、給孩子足夠的休息。 入托入園後,由於孩子們親密接觸,非常容易相互傳染疾病,孩子患病的機率自然會比之前高,家長如果把處於疾病恢復階段的孩子著急地送入幼兒園,就會導致舊病未好新病又起的情況,反覆如此,健康的孩子也就成了“體弱多病的孩子”。體溫恢復、症狀緩解,其實並不代表疾病已痊癒,此時請不要將孩子帶到人群密集的場所,也不要著急地送入集體生活,居家安靜的活動對疾病恢復期的孩子來說仍很重要。 總之,孩子反覆生病,與其讓孩子扛著,或是盲目帶孩子做免疫功能的檢查,還不如先從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上找找問題呢。
一些的家長帶著“體弱多病的孩子”到醫院要求檢查與免疫相關的指標,檢查的結果通常都很正常,偶爾個別指標稍微高了或者稍微低了,其實也不會對健康有大的影響。其實,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兒極為少數,繼發性免疫缺陷的患兒也並不常見。免疫缺陷表現出來的可不是普通感冒、咳嗽一月那麼簡單的,而是非常嚴重的感染或腫瘤。 對於家裡一個孩子的家長來說,孩子反覆生病的狀況大多發生在入園後的第一個半年或者一年;對於家裡兩個孩子的家長來說,二寶反覆生病的狀況大多發生在頭三年,因為孩子們在親密接觸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相互傳染疾病,哥哥姐姐會從學校帶一些病原微生物給弟妹...其實,有些事兒遲早是要經歷的 常見導致疾病的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我們與微生物共存在這個世界中,偶爾的感冒發熱不能避免也並非壞事,因為我們正是在與微生物的接觸中,逐漸獲得了相應的免疫力。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會隨著生長髮育不斷成熟。在同樣生活環境中,幼小的孩子總是較成人更易感染疾病,儘管嬰幼兒的免疫系統還不太成熟,但也足夠對付普通的病毒感染。 孩子為什麼反覆生病?問題其實出在家長身上。 “體弱多病的孩子”是否真的比同齡的孩子更容易生病呢?其實,不少家長根本記不清楚孩子一年之中患過幾次病——因為對家長們來說,孩子一年4次或者一年6次患病,在他們眼中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們認為孩子就是經常生病!歐美國家的醫生認為,免疫系統功能正常的兒童,3歲前平均每年患急性呼吸道疾病6次;3歲後(入園或入托後進入了集體生活)平均每年患急性呼吸道疾病8-10次。想必大部分被家長認為是“體弱多病的孩子”患病頻率不一定會達到這個水平,而且我認為這個資料也還是有待斟酌。 此外,孩子剛剛入托入園,或者家裡有學齡期的哥哥姐姐的孩子,那麼他會在一段時間內顯得容易生病——因為孩子們在親密接觸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相互傳染。不過不必太過於擔心,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這些“小痛小病”並不會誘發嚴重的疾病,卻能促進免疫系統的成熟。 如果出生時健康的孩子,出生後長期受疾病困擾,通常是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出了問題。家長可有兩種選擇,要麼,使用藥物控制疾病,讓孩子適應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要麼,儘量去調整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確保孩子健康成長。希望釜底抽薪一定還是會選擇後者吧。以下幾點提醒注意: 一、家長自省養育方式。 過於精細或者特別大意地照護是孩子反覆生病的常見原因。孩子需要的是和諧自然的生活,新鮮的空氣、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愉快的情緒......從居住環境到衣著餵養,有時候,精心的照料也可能帶來災難,比如,地毯對塵蟎過敏的人來說可能是災難,保暖對於溼疹的人來說可能是災難...... 二、避免不必要的用藥。 常見病通常是普通的病毒感染,家長要平靜理智地耐心等待孩子康復,注意一般護理和對症護理,讓孩子多飲水、多休息,必要時才對症用藥。如果一聽到噴嚏、一看到鼻涕,就用上一大堆的藥物和偏方,這樣的治療甚至比疾病本身的危害來得更大、更猛。其實,除了吃藥,我們還有更多事情值得去做呢。 三、給孩子足夠的休息。 入托入園後,由於孩子們親密接觸,非常容易相互傳染疾病,孩子患病的機率自然會比之前高,家長如果把處於疾病恢復階段的孩子著急地送入幼兒園,就會導致舊病未好新病又起的情況,反覆如此,健康的孩子也就成了“體弱多病的孩子”。體溫恢復、症狀緩解,其實並不代表疾病已痊癒,此時請不要將孩子帶到人群密集的場所,也不要著急地送入集體生活,居家安靜的活動對疾病恢復期的孩子來說仍很重要。 總之,孩子反覆生病,與其讓孩子扛著,或是盲目帶孩子做免疫功能的檢查,還不如先從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上找找問題呢。